【摘 要】
:
目的:探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5例肝脏间叶性错构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5例患儿,男2例,女3例。年龄5个月至12岁,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肝大、腹痛、腹胀。2例甲胎蛋白轻度增高。腹部B超及CT示为囊实性分隔性团块,4例位于右肝叶内,1例肿块突向肝外,与肠管粘连;病理所见:肝肿瘤大小约8-20cm,均为多囊性,灰白色部分胶冻样,质软;镜下主要为含胶原纤维
【机 构】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 31000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病理科 310016
【出 处】
:
2007年第十一届全国儿科病理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5例肝脏间叶性错构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结果:5例患儿,男2例,女3例。年龄5个月至12岁,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肝大、腹痛、腹胀。2例甲胎蛋白轻度增高。腹部B超及CT示为囊实性分隔性团块,4例位于右肝叶内,1例肿块突向肝外,与肠管粘连;病理所见:肝肿瘤大小约8-20cm,均为多囊性,灰白色部分胶冻样,质软;镜下主要为含胶原纤维的疏松结缔组织、分枝状胆管增生和充满液体的腔隙形成,结构类似乳腺的纤维腺瘤,原始间叶组织由散在的星状和梭形细胞镶嵌于黏液样基质所组成。5例均完全手木切除,随访均无瘤存活。
结论:肝脏间叶性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常表现为巨大腹部包块,B超及CT示多为囊实性团块,病理上多有其独特的形态学表现,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目的:研究分析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研究方法:对117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79例小于70岁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对比.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女性的比例较70岁以下者明显增多(P<0.01).老年人梗塞前心绞痛的发生率并不比非老年人少.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较多.老年人房性心律失常较多,而室性心律失常并未增加.老年人肌酸磷酸激
本文研究目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QTVI)探讨正常人心肌组织速度、应变率和应变的参考值范围的变化规律,各指标与年龄有无相关,为进一步研究病理状态心肌的变化特点和应用该技术诊断心脏疾病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获取60例正常人组织多普勒的标准心尖左室长轴观、两腔观、四腔观的二维彩图,应用QTVI定量测量左室的前间壁、后壁、前壁、下壁、侧壁、后间隔、右室游离壁的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的收缩期、舒张早
本文研究目的:旨在研究多西环素的非特异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抑制剂特性高血压性主动脉重塑的影响.研究方法:80只7周龄雄性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SPs)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阴性对照采用同周龄雄性WKY大鼠(Wistar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在不同时期胚胎肺组织和儿童先天性肺囊肿(Congenital pulmonary cyst)中的表达及其在先天性肺囊肿组织分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选用假腺期(胚胎16周及以前)、小管期(胚胎17到24周)、原始肺泡期(胚胎25周到出生)的胚胎肺组织各5例及5例儿童正常肺组织,共20例作为对照组,3
目的:探讨肝穿刺活检术对疑难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婴儿肝穿刺活检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消化科住院的66例原因不明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进行1秒中肝穿刺活检术,通过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对病因进行诊断和分析。结果:66例患儿肝穿刺活检均获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通过肝脏病理学检查共确诊病因53例(占80.3%),最后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确诊57例(占8
目的:探讨结肠镜诊断儿童克罗恩病的重要性及活检组织学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在我院诊治的10例克罗恩病患儿结肠镜下特点及活检组织学特点,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10例患儿中,小肠结肠型6例,结肠型及小肠型克罗恩病各2例。结肠镜下全结肠累及者2例,累及结肠8例中结肠镜下全结肠累及者2例(25.0%),左半结肠、右半结肠或横结肠累及者各3例(37.5%),乙状结肠、回盲部累及者各2例(25.
目的:探讨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对1例儿童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大量的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之间可见片状、索状、偶见腺泡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细胞圆形、卵圆形,多角形,胞浆透明,核呈泡状,有核仁,细胞中等偏大,有异形。局部细胞较小,核染色质较细,核分裂易见,偶见灶性坏死。免疫组化:vimentin(+),de
目的:对31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病理学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组肿瘤为手术切除和尸解标本,用组织化学H.E染色和免疫组化AFP检测。结果:该肿瘤形态特点为瘤体大,最大直径45cm;主要成分为胚胎性肝上皮组织,部分病例有胚胎性或较成熟的间叶组织。免疫组化AFP检测26例(83.9%)阳性,5例弱阳性。其中出生时即发现肿瘤4例,妊娠8个月死胎1例,胃后方腹膜后异位的肿瘤1
目的:研究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其免疫学表型。结果:2例分别为2个月的新生儿和1岁的婴儿,均为男性。临床上表现为胸部和下颌部皮下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结节,术前均被认为是良性病变。2例均行局部切除。切面结节位于皮下,灰白色,黏液样,直径约为2cm和3cm。镜下,
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在组织学上表现为异源性组织(脂肪、神经胶质、肌肉、软骨或骨)占优势的肾母细胞瘤的变体。作者报道一例男性、2岁幼儿来自右侧肾脏的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术前曾细针穿刺活检诊断为肾母细胞瘤可能,给予二个疗程化疗,但效果不佳。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标本重390g。组织学检查:见多种畸胎瘤样成分——如:大量的角化物、成熟的脂肪、骨样组织、横纹肌等占据肿瘤的绝大部分,典型的肾母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