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比例(AFP-L3%)及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收集的31例原发性肝癌、34例良性肝病对照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清AFP、AFP-L3、DCP水平并计算AFP-L3%的值,通过绘制ROC曲线获得AFP、AFP-L3%、DCP的最佳临床判值;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AFP、AFP-L3%及DCP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性能、不同手术方式前后三个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AFP-L3%及DCP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AFP,提示在诊断效率上,该指标优于AFP; (2)各组AFP-L3%、DCP、AFP无相关性,提示在原发性肝癌中,该三指标是分别独立的危险因子; (3)术前的AFP-L3%高于术后(P=0.020 5),但不同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 1,DCP手术前后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4)在0.10的水平上AFP、AFP-L3%AFP-L3%手术前后的变化的多因素分析可得:AFP与年龄、肿瘤大小相关;AFP-L3%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TNM分期相关;AFP-L3%手术前后的变化与手术方式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DCP结果与患者年龄相关。结论:(1)对于50岁以上、男性、有过乙肝病史或者HBsAg阳性的人群可能成为发生原发性肝癌的潜在人群,对其进行筛查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AFP—L3%与DCP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性能优于AFP; (3)血清极低浓度的AFP-L3绝对值可用于排除原发性肝癌;(4)AFP-L3%及DCP可用于鉴别良恶性肝病,AFP-L3%尤其适用于低AFP浓度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 (5)AFP与AFP-L3%、AFP与DCP无相关性; (6)术后监测AFP—L3%及DCP可用于观察预后,对进行切除的患者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复发。 (7)多因素分析提示,AFP-L3%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TNM分级相关,DCP只与年龄相关,提示应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参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