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以重庆市城郊不同类型村域为例,探索经济社会剧烈转型过程不同群体农户住房意愿及其驱动机理的异质化特征,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及宏观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1)根据农户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消费结构特征等指标,将农户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四种类型。(2)转型时期农户群体收入、职业、意识均发生极大分异,不同群体农户的住房意愿异质性显著;其中,Ⅰ类农户主要包括经理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表现为彻底脱离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业,家庭年收入较高,家庭核心劳动力自主发展能力强,恩格尔系数最低,家庭拥有现代化享受型消费工具最多,注重居住的环境、教育等公共设施配套,Ⅰ类农户中87%在城镇有一套以上商品房;Ⅱ类农户主要包括技能型手工业阶层、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主要其主要收入来源非农业,但对农业仍然有一定依赖性,除技能型手工业者外,自主发展能力较为一般,虽然长期居住城镇,但城市融入能力还显得相对不足,恩格尔系数居中,其消费特征表现为大部分收入投资于建房,92%的调查回应者表示已在家乡建房或将回家乡建房;Ⅲ类农户主要是农业大户,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其核心劳动力相对于Ⅰ型农户年龄更大,但自主发展能力较强,此类农户恩格尔系数最低,同时群体受耕作半径的限制,选择村内建房,以低层砖混结构为主,改建迁居意愿小;Ⅳ类农户主要为传统农业散户、无业失业者收入来源单一且少,自主发展能力较差或家有长期病患者,消费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迁建/改建房能力不足、意愿低;(3)农户的住宅决策意愿受城镇拉动力和生产方式(职业及收入来源)的限制的合力作用,城镇拉动力作用强,职业主要为非农部门且收入较高时,较易产生城镇化迁移;反之,亦然。研究结论:(1)对于Ⅰ类农户宅基地的资产功能凸显,要进行城镇化的引导;(2)对于Ⅱ类农户宅基地主要体现为保障功能,要加强区域产业发展及农户就业知识技能的培训;(3)对于Ⅲ类农户,宅基地主要体现出居住功能,要加强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意识的宣传,对于农业高度产业化的村域,加强新农村的建设;(4)对于Ⅳ类农户宅基地的三类价值均有凸显,宅基地对于其重要程度远高于前三类,要加强就业及社会保障的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