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在十九大提出: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未来的产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更新换代依赖于优秀的人才进入产业竞争中来.高职院校将科普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将越来越重要.本文仅列举长江职业学院为人才培养所做的一些尝试.
【机 构】
:
长江职业学院 430074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3007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在十九大提出: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未来的产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更新换代依赖于优秀的人才进入产业竞争中来.高职院校将科普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将越来越重要.本文仅列举长江职业学院为人才培养所做的一些尝试.
其他文献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对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探讨,对此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已迈出了第一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的实践情况—改革从课堂教学突破,《北京教育》也做了专题报道。《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思路、举措,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很长,在实践过程中需不断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实践将面临解决我国教育新思路、科教机制新问题、科教方法探索和实践
普通中学科技教育兼有科学普及和学术教育的任务,校内外科技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推进中学科技教育任务的落实.科技活动是促进普通中学校内外科技教育结合的基本途径,能够通过教育目的互补、教育内容呼应、教育方式配合、学习评价综合等方式促进校内外科技教育的结合并提高教育质量.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创客教育被提到了一个教育的高地.深圳市盐田区结合自身的特点,提出以STEM教育、创客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为代表的创新教育形式来构建科创教育体系.通过两年多的探索,我们发现,积极引进优质的科普资源可以更好地辅助科创教
小学是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爱因斯坦说:“神圣的好奇心是一棵非常脆弱的嫩苗,很容易被扼杀掉.科学家是什么人?他们是幸存者.”小学要把科学普及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科普要做到面向全体、形式多样、重视过程、寓教于乐.
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方面,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一是引导学生阅读与科技相关的书籍及名人传记,对发明创造有一些感性认识,了解科学家们治学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接受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二是抓住课堂,认真观察每一次的演示实验,让孩子动手参与教具的拼装、演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三是宣传学生的科技竞赛成果及其成功经验,这是青少年推动创新发展
诺贝尔奖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的诺贝尔奖文献的梳理,对于中国难出诺贝尔奖得主分析,从中获得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以期为科学传播决策的制订提供新的思路.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作为选拔性考试脱颖而出的人才,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希望所在。大学科普教育不仅起点高,而且还能将科学普及的效果达到最大。大学作为我国的科研中心之一,还应当是科技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的“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四大工程,为科普资源全民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科普教育资源大众化提供了可能,科普教育资源全民共享趋势愈来愈明显,已成为时代潮流.目前,针对老年受众的科普教育资源传播仍然存在内容深度挖掘不够、科普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城乡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为此,要在工作理念、
图书作为延续至今的传播方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与图书结合,让科学插上翅膀飞到广大的受众手中,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科普图书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科普图书进行定义,梳理科普图书发展的现状,探讨科普图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新时期科普图书创作模式.
民族地区科普资源建设现状不容乐观.笔者阐述了科普资源的基本内涵、分类等,分析了民族地区科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科普资源建设的相关策略,以期突破资源建设瓶颈,推动民族地区科技、文化繁荣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职生是目前接受中等教育中科学素养相对较低的群体,许多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强,主动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不足,而且目前也非常缺乏为中职生“定制”的精准的科普教育资源.针对这一现状,从精准创新科普科幻等内容入手,将科教内容与纸媒、影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中职生个体科学素养情况,为受众个体精准推送更为合适的科普教育资源;探索创新科普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