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研究了以连续SiO纤维三维整体编织物(3D-Q)为增强体,以SiO为基体的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的制备工艺,探讨了不同成型工艺方法对复合材料微观和宏观性能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改善制备工艺,提高复合材料性能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注凝成型工艺制备3DQ/SiO复合材料其致密化程度较采用普通石英料浆渗积工艺有着显著提高.对于注凝成型工艺制备的3DQ/SiO复合材料试样密度为1.65g/cm,弯
【机 构】
: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淄博)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以连续SiO<,2>纤维三维整体编织物(3D-Q)为增强体,以SiO<,2>为基体的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的制备工艺,探讨了不同成型工艺方法对复合材料微观和宏观性能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改善制备工艺,提高复合材料性能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注凝成型工艺制备3DQ/SiO<,2>复合材料其致密化程度较采用普通石英料浆渗积工艺有着显著提高.对于注凝成型工艺制备的3DQ/SiO<,2>复合材料试样密度为1.65g/cm<3>,弯曲强度为70MPa,断裂韧性K<,IC>为3.7MPa·m<1/2>;采用普通石英料浆渗积工艺的试样密度为1.54g/cm<3>,弯曲强度为60MPa,断裂韧性K<,IC>为3.4MPa·m<1/2>.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弯曲试样的断口以分析材料破坏时纤维的断裂、拔出形貌.
其他文献
通过测定热挤压态和固溶态AZ31镁合金的蠕变曲线及位错运动的内摩擦力,结合组织形貌的TEM观察,研究了在两种处理状态下AZ31镁合金蠕变行为.结果表明:蠕变期间的位错运动的内应力,有较强的温度敏感性,在低于250℃条件下,合金有较高的内应力,热挤压变形合金的内应力值小于固溶态合金的内应力值,因此强化效果后者优于前者.在高于300℃条件下,内应力值明显下降,两种状态合金的强化作用基本消失,内应力趋于
本文研究了挤制镁合金AM60经过轧制后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实验发现:轧制后晶粒得到细化,强度显著提高,韧性下降.沿纵轴方向出现大量等轴孪晶组织,而在横向原来的孪晶组织消失.孪晶组织对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存在大量孪晶组织的方向,其抗拉强度明显低于其他方向.轧制AM60的疲劳裂纹扩展速度(FCPR)明显的高于原始的挤制态,而且其纵向的疲劳裂纹扩展速度明显的高于横向.组织不均匀性引起的裂纹分叉和粗糙度诱发的
本文报道了挤压铸造56﹪(体积分数)碳化硅颗粒强化AZ91镁合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三体磨粒磨损行为.力学性能检测表明,碳化硅颗粒的加入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和硬度,断裂韧性为8.53MPa·m,与高性能EA55RS镁合金相当.三体磨粒磨损试验及磨损行为观察表明,该材料的G75-89ASTM磨粒磨损行为优越,抗磨损能力是AZ91基体合金的10倍,是Du-ralcan6061/AlO/
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以Ar/N作为放电气体,在Ar流量一定的情况下(47.3sccm),通过改变N的流量(分别为0、2.5、5.4、20.1和47.3sccm),从而在不同氮气分压下,在玻璃衬底上沉积了FeN薄膜.分别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方法(XPS)及X射线衍射方法(XRD)分析了不同N分压下(F)薄膜的成分及薄膜结构:当F=5﹪时获得了FeN化合物相;F=10﹪时为ε-FeN相;F=30﹪及5
在128°Y X LiNbO基片上,采用纵向谐振耦合换能器结构设计并制备出920MHz高频声表面波滤波器,研究了换能器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器件插入损耗小于12dB,带外抑制优于35dB.
本文研究了模拟铝合金铸件中微观孔洞演化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耦合了微观组织生长概率模型,考虑了铸件凝固过程中的多种物理现象,如枝晶间流体的流动、晶粒的形核和生长、气孔的形成和长大、凝固收缩压力等,能够预测铝合金铸件中微观孔洞的尺寸、位置、分布.为了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做了一系列铝合金阶梯型测试件试验.铝合金铸件的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得较好.
在复杂构件焊接中,特别是对于厚板的焊接,经常用到多层焊,焊缝金属的填充是影响焊接应力和变形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大型工程机械中的挖掘机斗杆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热力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手段,对复杂箱形梁结构的焊接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对实际构件的焊接应力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对于所研究的厚板箱形梁结构,焊缝金属的填充与结构的残余应力和变形有直接关系,焊接残余应力不仅和最后几道焊缝有关,而且是每一道焊缝综
用Ti片和Ti箔/Ni片/Ti箔复合层扩散连接钨与铜及其合金CuCr/Zr.研究表明,当Ti片连接钨与纯铜,且连接温度下Ti通过与Cu反应未转化成液相时,Ti与Cu反应形成了有一定脆性的多层化合物,接头强度偏低;当Ti片通过共晶反应转化成液相且大部分被挤出连接区时,接头强度显著增加.用Ti/Ni/Ti复合层连接钨与CuCrZr时,结合界面是通过Ti分别与Ni、W及Cu相互扩散并反应形成多层化合物和
本文针对低膨胀高温合金晶界碳化物(NbC)的组分液化,采用简化的一维传热和物质扩散模型,用Visual FORTRAN语言编制了析出物组分液化三个阶段的有限差分法模拟程序.对焊接热循环晶界液相的加热形成和冷却凝固进行数值模拟,定量揭示了组分液化的形成过程.
基于演化算法和混合算法的思想,考虑概率类算法和局部搜索算法的优点,构造一套混合算法,用该算法识别伴随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DR-VP)本构关系材料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