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了振荡平衡法研究了毒氟磷在不同地域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行为,使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在对映体水平上检测了所有样品,考察了不同土壤中毒氟磷对映体的吸附-解吸附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毒氟磷在氯化钙水溶液中的前处理方法回收率介于91.33%-106.6%,RSD均小于20%,毒氟磷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同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关系,S-(+)-对映体和R-(-)-对映体相同土壤中的吸附能力无
【机 构】
: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了振荡平衡法研究了毒氟磷在不同地域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行为,使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在对映体水平上检测了所有样品,考察了不同土壤中毒氟磷对映体的吸附-解吸附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毒氟磷在氯化钙水溶液中的前处理方法回收率介于91.33%-106.6%,RSD均小于20%,毒氟磷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同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关系,S-(+)-对映体和R-(-)-对映体相同土壤中的吸附能力无明显差别.
其他文献
为寻找具有高杀菌活性的化合物,以噻氟菌胺为先导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2-取代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MS等确证.初步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谱不同于噻氟菌胺,且具有杀菌活性谱广,杀菌活性显著的特点;进一步的筛选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在低至2.5mg/L剂量下对小麦赤霉病菌等仍具有100%的活性.
为寻找具有高杀菌活性的化合物,以双炔酰菌胺为先导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乙酸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MS等确证.初步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谱广于双氟酰菌胺,且具有杀菌活性谱广,杀菌活性显著的特点;进一步的筛选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在低至2.5mg/L剂量下对小麦赤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等仍具有80%以上的活性.
HNPC-A8008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吡唑类杀虫剂.为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鳞翅目害虫粘虫为靶标,采用农药生物技术对HNPC-A8008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HNPC-A8008对粘虫表现出很好的胃毒毒力,且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但内吸活性较弱,属于正温度系数类杀虫剂,持效期长;对粘虫低龄幼虫生物活性更佳,对粘虫卵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采用自制的碳基固体酸为双酯化反应催化剂,反应过程无需溶剂、中间产物无需分高等对环境友好的工艺,在常压下合成了一种不对称Gemini表面活性活性剂:1,4-丁二醇双子琥珀酸聚醚(3)异辛基混合双酯磺酸钠.对各步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单酯化反应:n(顺酐)∶n(1,4-丁二醇)=2.15∶1.00,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2.0h,在此条件下得到产率为99.23%的单酯化产物;双
对一系列含有1,2,4-或1,3,4-噁二唑邻杂环甲酰苯胺类化合物(1-18)采用小菜蛾为靶标进行生物活性筛选,其中大多数目标产物对小菜蛾具有较好的杀灭活性.构效关系初步表明含有1,3,4-噁二唑杂环的化合物其杀虫活性优于含有1,2,4-噁二唑杂环的化合物,并且与噁二唑相连的取代基对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小麦锈病是新化合物杀菌活性筛选的重要模式之一,本研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对小麦锈病的接种方法、接种浓度,及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系统的筛选和比较,以期找到适宜小麦锈病活体筛选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小麦叶锈病最佳接菌浓度为105个孢子/mL,最佳接菌方法为喷雾法;20℃黑暗保湿(相对湿度100%)培养24 h为最佳侵入条件;20℃,24h光照培养为最佳潜育条件.
SYP-3503是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司创制的嘧啶类新化合物,对某些病原菌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活体盆栽试验表明SYP-3503对小麦白粉病与黄瓜白粉病防效较高,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离体测定试验表明SYP-3503对23种病原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
本文采用界面聚合法,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为囊材,制备了硫氟肟醚·甲基嘧啶磷(微)囊悬浮剂.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和液相色谱对制备的微囊悬浮剂粒子进行了表征,室内药效试验考察了其对玉米象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硫氟肟醚·甲基嘧啶磷微囊粒径约100-350nm,且分布较为均匀;具有较高的包裹率和载药量,硫氟肟醚的包裹率为90.34%,甲基嘧啶磷包裹率为90.92%;热贮和低温稳定性试验
本研究针对新化合物SYP-11161进行了室内活性及作用特性的相关研究,室内活性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对粘虫、小菜蛾、甜菜夜蛾和家蝇具有较好的活性.作用特性研究发现,该化合物不具有内吸性,对供试昆虫具有触杀和胃毒活性,具有正温度系数特性,对作物安全.
为发现高活性及高安全性的除草活性化合物,以A8169为先导设计了合成了多个未见文献报道的N-不饱和烷基芳氧苯氧丙酰胺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2250 gai/ha及75 gai/ha的剂量下,化合物对禾本科杂草表现出优异的苗前与苗后除草活性,部分化合物如H1和H6等的除草活性显著高于A8169和炔草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