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宣布将采取措施对价值6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打响了美国对中国贸易战的第一枪,并导致其逐步升级为一场威胁全球经济的国际贸易争端。贸易战不仅与经济、政治以及国际法律密切相关,还与双方的话语实践密不可分。当前,对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法律领域,重点对贸易战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双方所采取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关于中美贸易战话语的研究相当有限,现有的话语研究,主要是从语用学的视角分析关于贸易战的新闻叙事话语。然而,贸易战已经演变成为国家政府间的博弈,官方媒体、官方发言人以及官方文本等官方话语在引导贸易战进程、影响受众观点、塑造本国政策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话语主体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新闻媒体报道的范围。由于缺乏对多个话语主体的考察,更没有对贸易战展开阶段性的研究,因此目前也没有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完整、系统的研究范式,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美贸易战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并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发展变化,暂时不具备对中美贸易战开展全过程研究的客观基础。2018年中美贸易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段,充分展示了中美双方的官方话语行为,足以为本文开展批评认知话语分析提供代表性、多样性的研究素材。为此,本文选择对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展阶段性研究,既有利于填补当前对中美贸易战从语言学角度开展研究的空白,也为将来对此主题的继续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路径,并从语言学角度解决两个须要重点回答的问题:(1)从理论上来看,在现阶段中美贸易战中,通过批评认知分析,中美官方话语主体的话语蕴含了怎样的意识形态,给受众造成了什么影响?(2)从实践上来看,在下阶段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如何更好地运用官方话语,在话语博弈中展现“中国智慧”?为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将批评话语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形成批评认知话语分析路径,运用话语策略工具箱对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的不同官方话语主体进行认知解读。同时,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结合了语料库的基本理论,根据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不同阶段自建了三个语料库:贸易战“开始”阶段(3月22日-5月14日)中美官方媒体话语语料库、贸易战“发展”阶段(5月17日-9月17日)中美官方发言人话语语料库、贸易战“激化”阶段(9月18日-12月1日)中美官方文件话语语料库,对中美在2018年贸易战中的话语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不同话语主体以及中美双方话语特征的使用特点,结合文章研究问题,得出以下发现:在贸易战“开始”阶段,中方主要采取“规避责任”的防御性语言策略,这与中国长期以来在国际舞台采用模糊和闪避的手段以隐藏自己真实的政治意图的外宣方式一致,可以避免给予受众压迫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引起共鸣。美方主要采取“归因中方”的进攻性语言策略,其目的不仅仅是劝说,更是控制受众意识;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转移人们视线。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美国“官方”媒体在贸易战初期就展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和“指向性”,体现了美国发起贸易战并非“小打小闹”,而是“处心积虑”。这样的语言特点,与中国官方媒体的叙述客观、表态模糊相比,在引导受众上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传播性。在贸易战“发展”阶段,中方通过“客观论证”的语言策略,通过历史经验、现有案例以及国际规则等客观事实进行宣讲,具有良好的逻辑实证性,但从语言效果上来看一定程度上缺乏煽动性。美方通过“先发制人”的语言策略,将中美贸易战的危害直接与美国利益和全球经济挂钩,是为一种通过制造冲突而强制受众接受其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深谙传播艺术的美国官方发言人,非常注重采用大量的语言策略,为其政府的对外政策和西方价值观进行辩护,演说常常能够打动和感染人,进而推动美国的外交政策并达到政治目的。在贸易战“激化”阶段,中方以“积极评价”为主要话语策略,使用容易理解并具有国际价值观的话语,通过激活受众的价值体系,使得语言与受众观点不断契合,从而表达中方的主张和思想。美方以“消极评价”为主要话语策略,从维护以“美国优先”的国际秩序出发,对中美贸易关系持否定态度,不断强化对“中国威胁”刻板印象的描述。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面对别国的极力“抹黑”面前,中国仍须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权的构建,形成与其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否则,在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中,中国仍将面临所谓“民主”“自由”“市场经济”等常用“普世价值”的诘难。综上,通过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多个阶段,以及从中美官方媒体、官方发言人、官方文本三个主体的批评认知话语分析来看,由于中美两国在贸易战问题上的深层次观念差异,以及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两国在官方话语的表象上呈现出体裁形式多种多样的特点,也导致中美双方根据贸易战所处的不同阶段,运用了不同的话语策略。那么,为在贸易战下阶段话语博弈中更好展示“中国智慧”,中方在官方话语的使用中应注意:一是话题设置要明确。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官方话语在话题设置上,既纳入了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又充分考虑了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体现了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担当。但是同时,为更好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以世界和平与发展为目标,在一些源于西方、现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认知的话题上,也应该加以利用和吸收,进而更新自身话语观念,从而充分运用其可取之处,强化自身的价值观表达,在反驳对方立场时,做到要点更加明确。二是话语对象要清晰。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时代,话语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可同日而语,使得对话语对象的清晰定位成为实现话语准确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全球的受众,中国既要充分关注自身话语的内涵,更要研究国外受众的话语体系和思维习惯。因此,中方需要在明确自己主体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加强对话语策略和话语对象之间关系的研究,确保话语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能够准确传达到不同受众群体中,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三是话语体系要完善。随着中国不断走向国际舞台中央,要求中国在话语体系上更具权威性、传播性。从研究来看,虽然中方采用“积极评价”话语具有正面外交宣示的积极意义,但可能由于辩证不足,影响政府声音的可信度,更没有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所倡导“中国智慧”的供给需求。因此,除本文所研究的官方媒体、官方发言人、官方文本之外,须要进一步开展话语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综合施策,确保其能够在国际社会中享有与国家地位相等的话语权构建能力。综上,本文基于批评认知话语分析路径,结合语料库的运用,对2018年中美贸易战不同阶段的不同话语主体进行认知解读。通过运用语言策略中关于识解操作的相关理论,考察不同的语言策略所唤起的不同意义构建过程,使受众更清晰地认识到话语主体如何运用话语策略来实现既定目的,更深刻地理解到话语实践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并为中国官方话语在下阶段贸易战中提出可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