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决策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气象部门为政府和公众提供服务、体现价值的重要渠道,在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作为国家级决策服务体系"小实体、大网络"中的实体机构,承担了大部分天气相关决策服务工作,形成了成熟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分析国家气象中心2010-2016年制作发布的主要决策服务材料,发现2010年之后材料数量整体呈明显减少趋势,但2015-2016年又略有增加;期间,材料的结构、语言和内容等方面保持了较为一致的风格,但具体到每年或者某一类的服务对象,根据领导的要求、天气特点的不同又有差别,其中近两年的材料篇幅更趋于简洁,一事一议,减少配图,语言风格追求通俗易懂;台风和暴雨是最重要的服务内容。整体来说,在材料制作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内容完备,要素齐全,用语规范,字体、颜色等样式标准化,但也存在程式化、可读性差、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在服务效果方面,得益于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和服务体系的成熟,针对台风、大范围强降雨等重大天气过程,服务意识强、节奏顺畅、效果较好;但对于突发性事件、短时局地性强的灾害性天气,又暴露出应急机制不足、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此外,对于国家气象中心决策服务机制和流程、平台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讨论。国家气象中心预报服务体系中,预报员与决策服务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基本遵循着"提出服务主题和要求-预报员提供素材-服务人员整理加工成文-首席和领导审核-材料和信息发布"的流程,这样的模式利于效率提高、专业化和预报内容的统一,但服务人员容易受限于预报员视角的前端素材,虽然近年来服务人员努力参与到预报内容的讨论中,但弊端仍存,预报员提供的预报和服务人员需要的内容往往存在距离。在服务平台建设中,目前主要使用Mesis、Micaps以及自主研发的小软件进行数据查询、分析、显示和图形制作,较好的满足了服务需求,但多个平台的切换也造成效率较低、流程繁琐,同时需要服务人员自己在海量数据中寻找可用的信息,二次开发的服务和数据产品、实况与预报相结合的产品不足,自动化水平不够,科技含量不足。目前,随着社会进步,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政府、公众以及各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渐增加,要求也更高,而目前国家气象中心决策服务仍是传统的体系,内容较为单一,偏重于过程性、大区域的传统降水和气温预报,而缺乏专业化、精细化的预报服务,虽然在天气影响和灾害评估方面已经做出一些努力,但能力与技术有限,发展较慢;另外,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的技术手段方面也缺乏探索。未来,为了满足更多样和更高的气象服务需求,现有决策服务机制、定位、人才队伍需要进行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