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其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原始人使用的骨针到现代人使用的钢针,针已经伴随人类社会存在了两万多年。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钢针。但由原始的手工制针发展到近代的机械制针这一过程是在西方完成的。其中,实现制针专业化分工的制针手工工场长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并由于其工序的繁多和复杂被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当作劳动分工的典范加以论述。在改进制针技术的过程中,首先实现生产了局部机械化,进而实现了全部机械化,最后出现了整合所有局部功能的制针机(1880年代)。机械制针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善了操作机器的工人的劳动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手工制针工人失业。中国土法制针,历史悠久,曾是中国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鸦片战争后,大量廉价的机制洋针涌入中国,土法制针随即遭受灭顶之灾。在一些制针业中心,手工作坊倒闭,世代从事手工制针的匠人们失去生计。当处于弱势的传统中国社会无法抵挡强势的西方机械技术的进攻时,被迫做出了艰难的改变来适应近代化的潮流。20世纪初,中国人开始尝试建立机械制针业。这其中,有清末张之洞等人的失败,也有民国尹致中等人的成功。由于中国的史学传统,导致对针这一类小发明、小器物很少关注,实则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本文试图通过描述从手工制针到机械制针的技术发展过程,来分析机械制针技术对手工制针业的冲击和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有关制针与经济、社会和民族工业等方面的问题,仍留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