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新枝

来源 :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届二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ch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共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等编制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做法,农村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冲击,甚至是破坏;由于城镇建设的急功近利,忽视了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造成"千城一面",新建城镇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现象较为普遍.
其他文献
儿童家庭中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是家庭成员特别是父祖辈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在家庭中对儿童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凝结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也是儿童道德素质生成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抓好、做实这项工作,对于他们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巩固,对于合格公民的造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正处在十字路口,相信中国拥有选择正确道路的能力,通过教育层面的改革选择正确的方向。家庭层面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层面影响,但家庭层面应该有一个独立的方向性,不应该完全受到经济层面的影响,包含现在科技及互联网时代对家庭的引领。中国是目前存在教育沙漠的地带,如何改变,这是一个重点。只有在危机时才有机遇,因此认为中国作为一条成长和腾飞中的巨龙,能战胜这一点。通过5000年的发展,这条巨龙没有落后过,只
民国时期,一些政治家和教育家重视和研究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教育,不仅进行了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教育的研究,提出了家校合作教育思想,而且许多中小学以恳谈会的形式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实践。这些研究和实践在当时世界发达国家学校教育中都居领先水平,为民国时期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奠定了雄厚基础,因此很值得当今教育专家和学者认真挖掘和探讨,同时也对当今学校教育开展家校合作教育给予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家庭教育中对于过程的重视和强调一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规则的制定和遵守就是重视和强调过程的非常具体的事项,其在家庭教育中应该起着核心的作用。
近几年,潍坊市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中考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管办评分管理体制改革等,使潍坊呈现出"轻负担、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教育生态.其中,潍坊的家庭教育工作从2002年启动,经过多年默默耕耘,成为潍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家庭和学校,有着共同的目标——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自然应是焦不离孟的一对合力.但在现实中,家和校却成了硬币相背而立的两面:一方坚持让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在学校,家庭只起辅助作用;另一方坚持孩子成长于家庭之中,家庭应该承担重要的教育责任.要解决问题,改变现状,与其单单指望家长素质提升,不如顺势而发。经过一番调研、思考与论证,我们发现:家校问题与商业经营领域内的商品供求关系有类似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普遍面临着一个既尖锐、又现实的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怎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怎样利用优质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城镇化建设?面对这一问题,表面看似乎不应有什么分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显露出了许多矛盾和争议,已经对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对优质传统文化在城镇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笔者利用孟河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机会,进行乡土调查,力求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45%,2020年将达到60%.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证明,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30%,每年城市化率将增加1%-2%.这意味着今后中国每年将有1000万至2000万的农民人口移居到城市.在此情况下,旺盛的住房、就业需求必将引发大规模的城乡建设,造成城市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不是去农村化,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农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当然,城镇化过程可能给农民带来一些问题,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毕竟不一样,这其中牵涉到
任何一个人,当他准备与别人说话时,总要根据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先给以称呼,如"爸爸"、"妈妈"、"先生"、"师傅"等,这种称呼用语也叫称谓.称谓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俗称谓是方言的一部分,它和方言一样具有稳定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称谓也是丰富多彩的.称谓语有较强的地方特征,它们往往是同一个地域的人们在千百年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因而一个地方的称谓语系统可以鲜明地反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