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帮助个体获取社会资源、实现自我发展的人力资本,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健康扶贫的立足点即是于此。随着长期困扰中国农村原发性绝对贫困的消失,农村贫困将会进入一个以转型性的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为特点的阶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后期将更加突显,是一个不会随着2020年绝对贫困的消除而消失的客观难题。实践证明,要打破健康扶贫"扶贫—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体育健康扶贫是应有之义,是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务实之举,能够在贫困地区实施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阻断贫困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可持续健康扶贫。为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梳理体育健康扶贫的逻辑形塑,认为一是当前健康扶贫存在三大困境,"因病致贫"到"因病返贫"、"就诊减负"到"负重前行"、"身体贫困"到"精神贫困";二是体育健康扶贫的靶向是"后端救助"向"前端预防"转移,并阐述了体育促进"健康关口前移"的内在循环机制和国内体育促进健康关口前移的实践;审思贫困地区体育健康扶贫的价值旨归,一是贫困地区实施体育健康扶贫有利于完善传统的健康干预模式认知,在贫困地区实施体育健康扶贫,加强非医疗家康干预,能够实现"贫有所扶"、"弱有所扶",有利于帮助贫困家庭提前制定非医疗健康干预计划,减少因疾病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困扰,并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个人及家庭的健康管理工作;二是增强脱贫致富的自我造血能力,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一方面,疾病预防和运动损伤康复直接减少家庭的医疗支出,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自身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有利于贫困地区居民劳动能力的提升、工作效率得提高,社会机会获取得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从区域贫困治理到连片贫困治理,整体人群全面健身氛围浓厚,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国家实施更加精准化的脱贫攻坚战略;三是夯实脱贫攻坚工程的阶段成果,进一步将扶贫同扶志相结合,坚持扶贫同扶志相结合,改善身体和精神上的"贫困",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的勇气和信念。在这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需要体育参与健康扶贫,以促使贫困地区提升扶贫工作的软实力,巩固脱贫成效,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解构贫困地区体育健康扶贫的推进路径,一是引导健康关口前移的思想导向,营造正向的体育健身文化环境,从国务院、国家体育局及相关部门、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贫困人口及家庭等逐级宣传合作,并以学生为纽带,家庭为单位,以学校体育为传播媒介,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连接家庭健康干预教育,促进家庭健身日常化,促进贫困人口对体育行为和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加大对互联网+的利用,增强全民健身的推广;二是供需结合精准化资源供给,提供多元化体育非医疗服务,一方面在贫困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生活需求端和体育资源的供给端精准化配置体育资源,即通过民情调研和社会现状分析,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全民健身实施情况和尊重群体性的合理要求,在源头上缓解贫困地区健身资源和健身成本等问题,增加贫困地区居民体育参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体育非医疗服务水平,强化体育与医疗卫生保障资源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定期对贫困地区城乡居民进行体质监测与疾病监测、运动能力评估等体育非医疗服务,将其健康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并采取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精准化管理;三是盘活学校与家庭、村社对接,建构体育健康扶贫基层联动机制,县、乡两级行政机构要放活乡村全民健身发展,加强学校、家庭、村社三者联合,建构贫困地区体育健康扶贫联动机制,以学校体育为中心,发挥乡村教育中心的优势,深度挖掘家庭、村社的体育存量资源;四是培养基层运动健身指导性人才,发挥体育能人的链接作用,一方面基如我国贫困地区普遍实施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制,在体育健康扶贫计划的下沉中,提高扶贫工作人员全民健身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发动当地大、中、小学体育老师和学生参与乡村体育指导志愿活动。再者是推进体医融合,将乡村卫生室系统纳入体育健康扶贫大系统。四是对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爱好者进行健身知识的宣讲,利用贫困地区草根组织的链接作用。以期,实施体育健康扶贫能在"十三五"后期加速巩固脱贫成果,保障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又能在"十四五"规划中承担起体育应有的使命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实现可持续性健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