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台湾举人之概论[1]
【出 处】
:
厦门大学
【发表日期】
:
2008年12期
其他文献
军舰是一国武装力量的象征。任何一个独立的国家都不会轻易允许外国军舰任意游弋在本国领水之内,更不用说允许它们长期驻泊于本国领水之内了。但是,在不平等条时代,列强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条约特权,其中包括外国军舰长期驻泊中国领水的规定。列强通过这种条约的规定,甚至依靠曲解条约文义,把大量军舰留驻在中国领水内,包括内江、内河、内湖在内,中国所有领水几乎都成了这些军舰任意光顾之所
咸丰八年五月初三(公元1858年6月13日)日,俄国抢在列强之先与清廷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如果以时间而论,《天津条约》是中俄之间签订的第三个不平等条约。就条约内容来说,《天津条约》涉及中俄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宗教、边界外交等各方面,属于综合性条约。
1824-1826年和1852年,英国通过两次侵缅战争,夺取下缅甸各省。1885年因缅甸与法国的关系过从甚密,引起英国的不满,英缅矛盾加剧,英国准备再次侵略缅甸。缅甸为清政府的朝贡国,对于日渐尖锐的英缅矛盾,清政府不能视而不见。自1885年到1886年清政府就缅甸问题与英国政府进行了交涉,在前期的交涉过程中,有两条线索同时并进,一是赫德受清政府之托,同英国外交部进行秘密交涉,一是曾纪泽以中国驻英使
由于日本佛教文化最初主要是从中国传入的,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创立者和佛经翻泽者玄奘、法显、智顗、惠远等大师的活动遗迹和中国的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天台山一直是日本佛教徒的崇拜和追寻目标,尤其是平城、平安时期,到中国“攀名山、访名僧”的日本僧人曾经相望于道,前赴后继,道昭、最澄、空海、阿倍仲麻吕、荣两、道元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外交矛盾交织.庆亲王奕劻以皇族特殊身份进入中央政权,执掌军政外交,参与处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和列强强制签订《辛丑议和条约》等事宜。总结奕勖外交中的特点及经验教训,将给人们以启迪。
1911年10月18日,英法俄德日五国驻汉口领事联名发出“严守中立”布告,此为除美国外当时国际列强自武昌起义以来首次就此问题官方公开表态。布告云:为布告严守中立事,现值中国政府与中国国民军互起战事,查国际公法,勿论何国政府,与其国民开衅,其驻在该国之外国人,无干涉权,并应严守中立,不得藏匿两有关系之职守者,亦不得辅助何方面之状态。
如果说中国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唱响了中国废约斗争的悲壮序曲”,那么华盛顿会议前后中国高涨的废约浪潮则构成整个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旋律。在对上海总商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关系问题上,徐鼎新、钱小明所著《上海总商会史》、朱英所著《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虞和平所著《商会与早期中国现代化》等著作已经有过一些论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战争,是西方文明的一次血与火的残酷考验。在这场决定西方文明生死的大战之紧要关头,十几万中国农民在中国、法国、英国、美国等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为英、法的生存,为美军的胜利,甚至为西方文明的存亡,赴汤蹈火,谱写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一幅壮丽图画.
在1917年参战问题上,民初政治所具有的私人化和军事化性质决定北京政府外交决策模式属于以段祺瑞为主导的“总理模式”,而段祺瑞政府的外交决策机制亦因名流参政和各种非政府决策机构的设立而呈现出明显的“非制度化”色彩.为了应付以旧国民系为主导的反战舆论,段政府采取了私人游说和制造民意等应对策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却因军人参政而恶化府院之争与阁会之争,从而致使原本对段政府有利的参战形势发生逆转。最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