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的传承和发扬与其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已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并迅速迈向信息文明时代.这必然会使原有的文化生态及观念发生巨变,对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产生了直接威胁.如何顺应形势给这些文明的奇葩寻找一条正确的自救和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任务.
【机 构】
:
南通市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 处】
:
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届二次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的传承和发扬与其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已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并迅速迈向信息文明时代.这必然会使原有的文化生态及观念发生巨变,对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产生了直接威胁.如何顺应形势给这些文明的奇葩寻找一条正确的自救和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任务.
其他文献
家庭教育中对于过程的重视和强调一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规则的制定和遵守就是重视和强调过程的非常具体的事项,其在家庭教育中应该起着核心的作用。
近几年,潍坊市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中考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管办评分管理体制改革等,使潍坊呈现出"轻负担、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教育生态.其中,潍坊的家庭教育工作从2002年启动,经过多年默默耕耘,成为潍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家庭和学校,有着共同的目标——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自然应是焦不离孟的一对合力.但在现实中,家和校却成了硬币相背而立的两面:一方坚持让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在学校,家庭只起辅助作用;另一方坚持孩子成长于家庭之中,家庭应该承担重要的教育责任.要解决问题,改变现状,与其单单指望家长素质提升,不如顺势而发。经过一番调研、思考与论证,我们发现:家校问题与商业经营领域内的商品供求关系有类似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普遍面临着一个既尖锐、又现实的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怎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怎样利用优质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城镇化建设?面对这一问题,表面看似乎不应有什么分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显露出了许多矛盾和争议,已经对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对优质传统文化在城镇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笔者利用孟河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机会,进行乡土调查,力求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45%,2020年将达到60%.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证明,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30%,每年城市化率将增加1%-2%.这意味着今后中国每年将有1000万至2000万的农民人口移居到城市.在此情况下,旺盛的住房、就业需求必将引发大规模的城乡建设,造成城市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不是去农村化,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农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当然,城镇化过程可能给农民带来一些问题,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毕竟不一样,这其中牵涉到
任何一个人,当他准备与别人说话时,总要根据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先给以称呼,如"爸爸"、"妈妈"、"先生"、"师傅"等,这种称呼用语也叫称谓.称谓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俗称谓是方言的一部分,它和方言一样具有稳定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称谓也是丰富多彩的.称谓语有较强的地方特征,它们往往是同一个地域的人们在千百年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因而一个地方的称谓语系统可以鲜明地反映此
根据中共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等编制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农村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已成必然.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乡村的传统文明和文化,如何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步伐的快速推进,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当前,我国正在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新建或者改造的集中居住小区不断涌现,城市的建设与规模扩张也带来了城市的社会与文化重建,原来只适用于城市的社区概念在小城镇也自然形成,这也为现阶段的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