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化学的纳米银抗菌机制研究

来源 :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h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银以其优异的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药品、食品及生活日用品等各类产品中。[1] 纳米银商品在生产及日常使用过程中会以纳米颗粒或离子形式释放入环境中,[2] 对各种环境微生物造成潜在威胁。因此,明确纳米银抗菌活性机制对于客观评价其暴露风险,合理制备使用纳米银十分关键。目前对纳米银抗菌活性机制的讨论焦点主要集中在:1)活性物种是表面释放的Ag+还是产生的活性氧物种(ROS);2)通过何种途径产生抗菌活性。
其他文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纳米材料开发和应用,人们对人工纳米材料潜在的健康风险越来越关注.纳米材料的毒性检测目前主要依赖于多种生物学终点诸如MTT 实验,Annexin V-FITC 细胞凋亡检测,彗星实验等,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荧光报告系统是一种新兴的毒理学检测分析手段,具有简便、快速高通量的优点,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实现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1,2.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有机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水体中并在各个介质间传递,其中有一部分难降解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会通过吸收或食物链作用,不断富集到生物体内,使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环境水体中的浓度[1]。另一方面,被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水体,与其中的有机污染物相结合,降低其游离态浓度,进而降低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Hg2+是水体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毒性较大,可以通过微生物甲基化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Hg2+和甲基汞可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因此,建立水体和生物体内中Hg2+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建立了一种基于DNA 修饰石墨烯量子点检测水体和细胞内Hg2+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原理如图1 所示.
人工碳纳米材料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高导电性在酶电极、生物医学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碳纳米材料与酶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机制导致纳米材料存在下酶活性显著降低、结构改变严重,深入研究人工碳纳米材料与酶的相互作用机理具有显著的理论及应用意义。
随着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大规模生产及应用,致其进入环境中而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因此,了解碳纳米管环境行为有助于更好评估其环境和健康影响。腐植酸(Humic acid,HA)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HA 与碳纳米管结合,不仅可影响碳纳米管自身环境行为,且会影响其对其它污染物的吸附。然而,已有研究多以HA 整体为考察对象,有关HA 不同组成结构与碳纳米管吸附行为可能存在
纳米银(nAg)优异的抗菌性能使其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卫生和消费品中。近年来随着产品种类和产量的显著增加,nAg 的毒性和健康效应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用两种不同粒径nAg 颗粒(20 nm and 100 nm)对肝细胞HepG2 进行暴露并比较两者细胞毒性的差异性。我们采用TEM 检测细胞吞噬nAg 情况、MitoSOX 检测线粒体ROS 含量变化、JC-1 检测线粒体膜电势。
Experiment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have the potential to induce cytotoxicity.However,the reports are often inconsistent and even contradictory.Additionally,adverse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immunological effects on dendritic cells(DCs)systematically,we investigated the immunomodulation of
在水环境中,多种污染物与纳米同时存在于水体中,因而可能改变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我们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n-TiO2)与对十溴联苯醚(BDE-209)、五氯酚(PCP)和双酚A(BPA)的复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幼鱼的急性毒性和对成鱼的繁殖效应。结果显示,n-TiO2 可与BDE-209 结合并增加斑马鱼仔鱼对BDE-209 的生物积累和代谢,引起甲状腺激素T4 含量进一步显著
在纳米银毒理学效应研究中,银离子释放对纳米银的毒性贡献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而纳米银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产生中枢神经毒性效应是纳米银毒性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采用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培养物,通过系列浓度纳米银和银离子的暴露,对这两种形态银的细胞毒性、氧化损伤效应与引起的神经炎症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