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宅改造中的文脉延续:以北京、上海、哈尔滨三地为例

来源 :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天津“国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1455206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文脉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独特性与延续性有着重要意义。建筑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其更新与改造都对文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菊儿胡同、上海新天地、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三地住宅改造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比了不同改造形式对文脉延续的影响。北京菊儿胡同通过大面积的拆改,实现了原有住户的全体回迁;上海新天地在外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成为综合性商圈,实现了使用者与使用性质的完全转变;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在迁出住户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有的老字号店铺。针对各住区不同的居民意愿,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三个改造方案通过不同的形式提升了原有住户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保留了历史建筑在城市文脉延续中的功能。
其他文献
大梁江村位于河北井陉太行山脚下,是华北地区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的山地传统村落,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山地民居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村中很多传统民居被改建或荒废,传统风俗文化的延续也在逐渐消失,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迫切.作者通过阅读文献、梳理村志及实地调研、测绘、走访,对其进行了聚落、街巷、院落、民居四个层面的研究分析,归纳出大梁江村的特色与形成原因,
巴蜀地区传统场镇是巴蜀地域文化重要的一种物化形态,在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经济、交通、军事、宗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该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在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巴蜀传统场镇生成的历史渊流,论述了地理环境、经济贸易、交通战争、宗教文化等因子是巴蜀传统场镇空间形态演进的主要推动力,总结了巴蜀场镇历史演变的规律性特征,为深入认识巴蜀地区传
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后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建于现址,仿太庙规制扩建,部分构件沿用明代遗物.建国以后,寿皇殿长期被北京市少年宫所占用,影响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尤以石质文物类型最为多样、雕刻精美,不仅体现了乾隆时期特有的艺术风格,更见证了乾隆初年乾隆帝利用寿皇殿旧址扩建再利用的工程史实.通过梳理史料文献,结合现场勘查,综合利用三维扫描等数字化技术,采集石质文物尺
在对老建筑保护和更新时,常常仅关注外在的视觉效果,忽略原建筑的内在.现象学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现象学的角度关注人在建筑中的空间体验,强调对建筑所在场所的思考.本文将建筑现象学介入到非文物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中,以历史建筑中的知觉体验为出发点,采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及理论研究等方法寻找现象学视角下非文物类历史建筑在材料感知方面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提出非文物类历史建筑在材料角度下保护与更新的设计方法
近代时期,砖混结构形式传入我国,因其结构优势迅速传播,但因为城市间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体现不同的传播、发展以及在本土建筑技术融合的现象,地处东北的核心内陆城市——沈阳在砖混结构的传入过程中呈现独特的特色和技术处理手法.
本文作者通过参与湖南通道县高步村侗屋的营造实践活动,深入学习侗族匠师口头传承的营造经验和技巧,动态、翔实地记录了侗族民居的营造核心技术,以及伴随营造过程的各种相关仪式,对侗屋营造技艺这一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颇具成效的研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其他地区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技术借鉴和方法引导.
废弃的建筑和区域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废弃物,垃圾是城市生活的废弃物,它们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希腊首都雅典皮埃尔港口区域的复兴研究为例,拟从利用废弃物规划建设城市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入手,旨在解决城市垃圾无序,并带动废弃建筑和区域的再利用,从而达到城市复兴.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独具特色的类型之一——皇家园林遗址,尤其以清代为代表,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元素多样,且具有生命性和变化性等特征,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但因地上实物遗存少而长期遭忽视,至今其保护与展示工作仅30余年,却经历了从盲目实践到学习和照搬借鉴国外经验与做法,再到吸收并创新符合遗址特色的理念和技术集成,最终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一段不断思考与实践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园
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单士元(1907-1998)于1924年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自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一直赓续在院,1962年担任博物院副院长,1984年担任博物院顾问。一生潜心于明清历史文献和故宫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为博物院的发展奉献终生。本文采用文献档案调查与口述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单老学术背景和爬梳内阁大库档案历程,解析其注重文献史料的学术研究方法;其次客观地评述单老在保护故宫古
以为迎接2008年北京残奥会在故宫与长城安装无障碍设施的争论为典型案例,结合作者对世界范围内在文化遗产中安装无障碍设施的实例和特点,提出在中国文物保护工程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