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微合金钢粗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韧性研究

来源 :第二届全国低合金钢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boy54932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Gleeble-3800模拟了粗晶热影响区(CGHAZ)经历的热循环过程.比较在热输入100KJ/cm条件下,V钢、V-N钢、V-Ti钢和V-N-Ti钢的CGHAZ的组织和韧性,并分析了钒的析出相情况.结果表明,CGHAZ区韧性从高到低为V-N-Ti钢、V-Ti钢、V-N钢、V钢;V钢中添加合金元素加Ti可以有效细化了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在V-Ti钢基础上增N,一方面促进了(Ti,V)(C,N)/TiN的析出,抑制了原始奥氏体晶粒的粗化;另一方面促进了V(C,N)的析出,促进了多边形铁素体的形成.多变形铁素体的增加减弱了自由氮对韧性的破坏,并且有效改善了CGHAZ韧性.
其他文献
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检测手段研究了三种不同的管线钢的耐腐蚀性能,较为系统说明了微观组织之间的取向差以及氢致裂纹区周围晶粒取向与氢致裂纹扩展关系.结果表明:中Mo中Ti(38#)钢HIC敏感性极强,高Mo低Ti(36#)钢抗HIC性能不合格,无Mo高Ti(42#)抗HIC性能合格;高强度管线钢36#,38#,42#中的HIC裂纹是沿着大角度的边界扩展,小角度晶界有一定
运用光学(OM)、扫描(SEM)和透射(TEM)电镜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效温度下高强度含Cu钢的力学性能,并对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时效温度为640℃时,钢的强度超过785MPa,且此时钢可以获得良好的低温韧性和塑性匹配.分析得出ε-Cu的析出强化、板条结构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及“有效晶粒尺寸”的细化,是试验钢获得优良综合性能的主要原因.
本文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仪对细晶高强IF钢的织构及晶界特征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γ织构通过不断吞噬其他织构而增强,对应的织构则相应减弱.钢板中含有大量的Σ3、Σ9、Σ11和Σ13低能晶界,其组成类别和比例随退火时间延长逐渐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再结晶织构的组分发生相应的改变.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低CSL的分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强度低合金钢在900℃固溶处理0.5h,水淬至室温,然后在500℃等温回火1,4,16,64h,用(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表征富Cu相的析出特征.结果表明:马氏体组织在500℃回火时,富Cu相优先在马氏体板条界面、位错等晶体缺陷处形核,呈弥散分布.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富Cu相的尺寸不断增加,数量逐渐减少,形态由球型向椭球型转变.纳米尺寸的富Cu团簇中,含有大量的Fe和一定量的N
介绍了承钢开发与试制20CrMnTi齿轮钢的工艺技术特点以及产品性能特点.通过对不同轧制温度下产品性能的分析,得出优化控制工艺为终轧温度880-900℃和卷取温度680-700℃,热处理后可改善卷板中的带状,满足后续调质处理要求,制作成自行车变速齿轮后经检验满足用户要求,对承钢卷板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
IF钢的铁素体区轧制能够大大提高热轧钢板和冷轧钢板的深冲性能,本研究通过工业实验验证了铁素体区轧制工艺的可行性,钢板组织、织构及性能检测的结果表明,热轧板的1/4和1/2处初步形成了γ织构,连续退火冷轧钢板中形成了强烈的γ织构,冷轧钢板的伸长率达到了50%以上,r值达到3.15,具备优良的成型性能,证明了IF的铁素体区轧制工艺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热轧及连续退火冷轧钢板的成型性能.
本文介绍了大壁厚X80宽厚板通过合适的成分体系、洁净钢冶炼技术、特厚板坯及优化的TMCP工艺,获得细小均匀的针状铁素体组织,MA组元弥散分布于基体中,保证了钢板具有优良的强韧性能.
采用Q345B低合金连铸坯,经过表面清理、真空焊接及室式炉加热、宽厚板轧机轧制生产180-440mm特厚复合钢板.用探伤、拉伸、冲击及冷弯等试验检验其结合度和力学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特厚钢板的组织及拉伸断口.结果表明:该工艺生产的特厚钢板表面、厚度1/4及1/2位置均为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力学性能均匀合格,结合面及Z向性能优良,不存在裂纹、分层等缺陷.
通过热模拟试验,完成了Ti在钢中液析以及TiN、Ti4C2S2、TiC等固态析出物的微观形貌观测.根据热模拟试验结果,完成控轧控冷试验方案设计,并成功开发出了性能优良的高强度汽车结构用钢.
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10B21合金冷镦钢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的膨胀曲线,结合热膨胀法和金相-硬度法,获得了该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在0.2~1℃/s冷却速度时,显微组织由铁素体F和珠光体P组成;在1℃/s的冷却速度时,F、P组织均匀性、晶粒大小较好;5~20℃/s的冷却速度可能是魏氏组织W形成范围;当冷却速度大于5℃/s时,实验钢开始出现贝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