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国家相关部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目的是培养在基础学科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世界科学领域争取领先地位培养后备力量。针对拔尖计划的研究,以往文献集中讨论了高校拔尖人才的培养理论、培养模式和实施效果评价等问题。然而,以往研究总体上以经验总结较多,鲜有探讨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对其创造性水平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拔尖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基础学科领域成为拔尖创新的主力。因此,考察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和科研项目)对其创造性水平的影响,可以有效地反映与评估拔尖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并且可以准确揭示其影响背后的机制与过程。为调查高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对其创造性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院实验班和常规教学班在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063份。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19.24岁(SD=1.24),男生27.2%;理科67.3%,文科32.7%;大一至大三学生占比分别为38.0%、38.8%、23.2%;拔尖学生364人(总人数的34.2%)(其中理科占比62.4%,文科占比37.6%),普通学生699人(65.8%)。从创造性构建要素理论出发,我们认为情景因素和个体因素是影响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探究自信心,认知灵活性和内部动机三个心理因素在培养模式和拔尖人才创造性之间的内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拔尖学生在小班教学、科研项目、导师指导和出国交流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和创造性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学生;(2)小班教学对拔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科研项目和导师指导对其创造性人格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心理因素在培养模式对拔尖学生创造性水平的影响过程中起中间桥梁作用,并且存在明显的文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