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9年度中德合作科研项目"中国东南沿海与德国波罗的海海岸保护对比研究"的资助下,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综合治理与保护团队现场调研了德国梅-前州(波罗的海沿岸)和下萨克森州(北海沿岸)的海岸防护理念及防护型式,了解其对海岸灾害的应对及在实际中的作用。区别于我国海岸防护设计高水位重现期的制定方法,德国海岸地带的设计高水位采用考虑海平面上升的比较法,即在历史观测最高水位的基础上加上工程寿命期间的海平面上升水位。德国梅-前州和下萨克森州优先采用保留天然海岸动力的防护措施,选用亲和性的海岸防护型式,该防护理念受法律保护。通过海岸防护沙丘、木质丁坝、移动式海堤、盐沼地、防护林及海岛防护等近自然防护措施,结合海岸具体情况将其组合,形成近自然的海岸防护系统。中德合作科研项目Project Based Personnel Exchange Program with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and 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系由以项目为基础的人员交流,中德双方对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合作研究,鼓励并促进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国东南沿海与德国波罗的海海岸保护对比研究"项目于2009年申请,2010年2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资助(留金欧[2009]6037),实施时间为两年。该项目由河海大学郑金海教授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Peter Frhle博士联合主持,以中国东南沿海与德国波罗的海海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海岸保护措施及新近技术进行对比调查研究,共同探讨现代海岸保护的理念与方法,提出适用于中德海岸的保护措施。2010年是项目实施的第一年,2010年7至9月中方3名研究人员访问德国,10至11月德方3名研究人员访问中国,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对比分析中德海岸保护策略的异同。本文首先介绍德国(波罗的海沿岸)和下萨克森州(北海沿岸)的海岸形态,给出德国堤防设计高水位的确定方法,归纳了梅-前州和下萨克森州的海岸防护新理念与新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