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结晶器内传输行为

来源 :第十四届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nhu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数学模型方法研究了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传热,凝固,溶质偏析,夹杂物行为及卷渣现象。结果表明,钢液流动状态是影响钢液温度、溶质,夹杂物的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它们的三维分布均具有上下两个循环区结构,但是其分布具有各自的特点。卷渣的发生取决于渣金两相各自的密度、粘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自由能。
其他文献
碱性中间包覆盖剂以其良好的绝热保温和溶解吸收夹杂物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高品质钢连铸工业生产中。但碱性中间包覆盖剂在使用过程中结壳现象严重,而中间包覆盖剂的结晶性能是结壳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高温电阻炉和结晶性能测定仪研究了碱性中间覆盖剂的结晶时间和结晶化率。采用结晶动力学知识,对Avrami方程进行修正,建立了可以定量描述中间包覆盖剂结晶行为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方程。
连铸结晶器冷却水缝布置方式对铜板温度峰值和温度梯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对铜板使用寿命和铸坯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异形坯结晶器铜板的二维稳态传热模型,分析了几种不同水缝设计方式下铜板的热行为,重点考察了结晶器铜板热面的温度峰值和温度均匀性。结果表明,现用异形坯结晶器铜板温度峰值为339.6 ℃,位于R角处,结晶器铜板翼缘顶端两侧同时出现温度低谷。增加R角附近水孔内限流杆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出Ce1-x(Fe0.5La0.5)xO2-δ固溶体。利用XRD对固溶体结构进行表征及晶胞参数拟合,结果表明当x ≤ 0.20时,Ce1-x(Fe0.5La0.5)xO2-δ固溶体保持CeO2立方萤石结构,当掺杂量x=0.30时出现了微弱Fe2O3杂相;产物的平均粒度9 nm左右,晶胞参数随着掺杂量增大逐渐升高,至x = 0.24时保持基本不变。紫外光谱分析表明,随着掺杂量的增大,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出纳米Ce1-x(Fe0.5La0.5)xO2-δ固溶体。利用XRD对固溶体结构进行表征及晶胞参数拟合,结果表明Ce1-x(Fe0.5La0.5)xO2-δ固溶体呈现CeO2立方萤石结构,当掺杂量x=0.30时出现了微弱Fe2O3杂相;产物的平均粒度9 nm左右,晶胞参数随着掺杂量增大逐渐升高,至x = 0.18时保持基本不变。紫外光谱分析表明,随着掺杂量的增大,离子的掺杂导致带隙
喷射成形是近年来发展极其迅速的一种崭新的金属和合金成形技术。本文通过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对GCr15喷射成形试样的孔隙分布、微观组织和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坯截面上有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宏观孔隙,也存在一些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孔隙,且这些孔隙遍布于整个沉积坯;沉积坯整体致密度较低,其平均相对致密度为85.51%。
本文绘制了110℃~160℃时氧分压为1MPa、离子活度为1时ZnS-H2O的电位-pH图,运用该图对相同氧分压离子活度不同温度下的锌离子和单质硫的稳定区进行了比较,发现高温对硫化锌加压浸出有利。并且,利用纯物质硫化锌进行了加压浸出试验,对电位-pH图中所的结论进行了验证。
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5流连铸中间包采用不同导流隔墙的钢液流场温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原导流隔墙的中间包,钢液从导流孔流出后,直接流到中间包水口,在第1流水口上方存在大的死区,钢液温度分布不均匀,高温区和低温区温度相差10.7℃,各水口的钢液温度相差4℃。采用改进的导流隔墙,钢液流出导流孔后,大部分钢液在中间包上部流动,钢液的流动路径增加,死区体积变小,钢液温度分布比较均匀,中间包各流水口
通过合理的组织、成分设计,在实验室成功试制新型高强度管线钢。对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加热温度,终轧温度,终冷温度,冷却速度设计四要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应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控轧控冷工艺,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进行实验室轧制试验。利用金相显微镜对模拟和实验室轧制试样进行金相组织分析,并进行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加热温度1180℃,终轧温度810℃,终冷温度400℃,冷却速度35℃/
本文以混合稀土氯化物、铝粉、氯化铝为原料,制备了稀土复合絮凝剂(PAC-RE)和聚合氯化铝(PAC),通过高岭土模拟水样絮凝实验表明,在投药量为10-4.5mol/L时PAC-RE的浊度去除能力较PAC提高了近一倍,而且两者的差别在投药量较小时更为显著。同时考察了两种絮凝剂处理后水中的残余铝含量情况,结果表明在较小投加量时PAC-RE铝含量下降更为迅速且残余铝含量已较低。不同pH值下的絮凝实验比较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pH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FS)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稀土离子铈(Ce3+和CeCO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探讨了Ce3+和CeCO3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并分别计算了不同温度下Ce3+和CeCO3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并判断rutin-Eu与H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实验结果表明:Ce3+和CeCO3与BSA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BSA内源性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