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国内外对失眠障碍的研究愈发重视,其中运动干预对失眠障碍患者产生的积极影响已形成普遍共识。梳理现有运动干预方案发现,常用的干预手段是有氧运动、抗阻运动、身心运动等单一运动形式。相比于单一形式的运动干预方案,联合运动干预方案具有全身与综合性的特点,内容也更为多样,可以更全面的引发身体的生理和生化反应。相关研究也发现,与单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方案相比,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方案对提高大学生睡眠效率、缩短睡眠潜伏期的干预效果更佳。目前对于联合运动干预方案对睡眠质量影响效果的研究中,哪种形式的联合运动干预方案更有利于改善失眠障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还未有相关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有氧联合抗阻运动(Aerobic Combined Resistance Training,AR)、有氧联合身心运动(Aerobic Combined Meditative Movement Training,AM)、抗阻联合身心运动(Resistance Combined Meditative Movement Training,RM)3种方案对失眠障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行干预,分析不同联合运动干预方案对失眠障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为失眠障碍运动干预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以2020年9月选取的47名年龄在18岁-26岁的失眠障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失眠障碍大学生分为AR组(n=12)、AM组(n=12)、RM组(n=12)和对照(Control Group,CG,n=11)组。所有失眠障碍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总分>5分;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3,PARS-3)总分<20分;身体健康,无运动障碍;无吸烟和酒精依赖。在实验前所有失眠障碍大学生均被告知实验目的、方法、流程、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睡眠质量评估、监测及运动干预过程中,由于数据采集缺失、受试者出勤频率低于干预次数的80%和自身原因造成AR组脱落2人,AM组脱落4人,RM组脱落3人,CG组脱落3人。实验方案:干预前、后1周内对所有受试者进行PSQI评估和体动记录仪睡眠质量指标监测。运动组完成为期8周的联合运动干预,CG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为保证干预效果和受试者安全,实验过程中每种形式的运动干预指导均由同一名教练员完成,每次需教练员在运动干预课前30min到达场地,并根据预先制定的运动干预方案提前准备好器械并做好安全检查。运动方案:给予AR组、AM组、RM组为期8周,3次/周(周二、四、六下午5点-6点),60min/次的运动干预。每次运动干预方案的时间安排为5min热身+50min主体运动练习(有氧+抗阻/有氧+身心/抗阻+身心)+5min放松。有氧运动内容为跑步机跑步、椭圆仪踩踏,强度为60%-75%HRmax;抗阻运动内容按照下肢、腹部、胸部、上肢、背部、肩部的顺序进行练习,强度为55%-70%1RM;身心运动内容为调息和八段锦练习。在运动干预过程中,教练员需实时观察受试者的状态,并根据受试者的运动感觉,调整运动负荷。指标监测:使用PSQI量表评估受试者的主观睡眠质量。使用ActigraphGT3X+三轴体动记录仪对受试者的客观睡眠质量进行监测。数据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通过SPSS 2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实验前后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干预前后的实验数据进行组间多重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干预后AR组、AM组、RM组的PSQI总分、睡眠质量因子评分,AR组的入睡时间因子评分,AM组的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RM组的睡眠时间因子评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AR组、AM组、RM组的TST、SE显著提高(P<0.05),AM组和RM组的SOL、WASO、AN显著降低(P<0.05);AR组的SOL与CG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SE变化值与CG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干预后AR组、AM组和RM组的SOL与CG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SE变化值与CG组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研究结论:联合运动方案的干预不仅能够提高失眠障碍大学生的主观睡眠质量,而且还能够显著的提高失眠障碍大学生的客观睡眠质量,改善大学生的失眠障碍;但不同的联合运动方案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