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常规与TBB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4月15日发生在贵州西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槽、低层切变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配合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虽暖湿气流不强,低层到高层没有急流建立,但前期贵州的上干冷下暖湿的背景为不稳定层结提供了有利条件。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伴随地面辐合线上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的东移南压,从雷达回波上看,回波中心强度较大,强回波伸展高度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2)对流有效位能和抬升指数对于此次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强对流天气发生前,CAPE有非常明显的积累,LI由正值转为负值,随着剧烈天气的发生,CAPE值迅速减弱,LI也由负值变为正值,并且CAPE高值中心区和LI的负值中心区与这次过程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吻合。(3)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能量锋区和湿度锋区的高能高湿区,当日14时的θse廓线呈"弓"状,低层θse极大值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增强,而中层的极小值则预示着有冷空气的影响,结合温度平流、水汽条件和垂直速度的分析,中高层有干冷空气向下入侵,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垂直速度伸展很高,都有利于深对流系统的发展。(4)这次过程强对流天气发生在700hPaMPV1负值中心与MPV2正值中心之间的区域。同时,总结了这次预报中存在的问题:(1)多样化的数值预报产品可以为预报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但目前对各种产品的预报效果缺乏系统的客观检验,在短时间内从众多产品中筛选出对预报有利的信息难度不小,尤其在各种模式预报思路不一致的情形下或者同一模式产品有矛盾时更难解读;例如,在15日这次天气中,WRF-639的降水落区预报与风场系统是不匹配的;(2)制作预报时,受到所获得资料精细化程度的局限等原因,判断的实况形势背景及数值产品预报的趋势不可避免的会有偏差,即使判断准确,在类似的条件下出现的天气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例如,2011年4月21日,各种信息更加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但实况是对流弱且范围狭小;(3)对这类高影响天气的物理量特征的归纳总结不足,加上贵州地形复杂等因素的干扰,短期角度预报强对流天气的把握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