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普及,针对《城市建设史》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的困境,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寻求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课程教学应用的突破点.在教学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空间场景,有助于优化《城市建设史》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为探索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出 处】
:
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普及,针对《城市建设史》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的困境,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寻求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课程教学应用的突破点.在教学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空间场景,有助于优化《城市建设史》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为探索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在当前城市规划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结合当下城乡规划学科的教学特点,针对六校联合毕业设计课程,以根脉传承、思辨创新为启发打开新视野,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指导学生展开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更好的顺应城市发展、建立根脉意识、唤回文化自信.
通过解读日本优秀毕业设计作品的选题、设计过程、提交成果内容以及评价,反思国内的建筑专业教育及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提出可借鉴的价值.
乡建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专业教学中通常以课程教学进行乡村建设的理论知识传授,面对缺乏社会体验,专业感悟的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很难把握实际操作中乡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鉴于此,教师基于四川大学百川教学实践平台的科研实践项目《泸沽湖树屋计划》结合进行乡建教学实验.以在泸沽湖摩梭古村落与村民共同营建树屋客栈作为切入点,在项目落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训练学生对诸如土地管理、土地所有权、资金来源与筹措、树屋经营管
城乡规划调研类课程是本科三、四年级的必修课程,有着跨学年系列课程的特点.文章从城乡规划专业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紧迫性以及调研类课程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化原则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与改革,围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首先梳理课程体系、优化系列课程的教学时序,然后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进行优化,最后优化监控与评价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细则,取得良好的效果,学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及消费模式的变革,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特定人群为对象的住宅与住区产品.针对这一现象与社会需求,本文尝试对住区规划课程教学进行调整,提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空间设计是以为人服务为核心的,强调目的导向的分析研究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帮助学生建立人、分析、策略与空间一体化的整体设计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城市设计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城市设计教育须相应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未通过住建部评估的城乡规划地方性院校难以吸引优秀师资,师资紧缺前提下传统的城市设计教学模式已暴露出众多弊端.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包括"大地块分组合作"、"过程性多环节管控"、"分模块量化评价"等,并列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详细课时安排.事实证明改革能有效提升此类院校的城市设计实践教学质量.
综合性与复杂性是四年级课程设计总的特征.综合思维与系统思维培养是四年级课程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西南民族大学规划专业四年级课程设计涉及总体规划、乡村规划、城市设计三个类型和区域发展、城镇体系、中心城区、乡村发展、村庄建设、乡村遗产保护、街区城市设计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四年级阶段应让学生对系统性与科学性、结构与要素、形态与功能等问题在有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由此转化为更成熟认识方法、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从
本文首先分析新时期开展"城市双修",加强重要地区城市设计,强力推进城市环境整治,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的紧迫性.然后阐述基于"城市双修"理念,探讨城市设计实践教学整合系统理论的教学内容、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最后剖析具体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对于基地环境的调研与分析、厘清和解决城市空间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城市的特色活力、环境和谐、品质提升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途径.
伴随着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城乡规划专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加综合的城市观,这就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更加综合全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乡规划基础教学组从2011年开始将"社会空间"意识植入到城乡规划一年级设计基础教学中,测绘单元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采用的方式是在原始教学中加入基于测绘空间的社会调查教学任务.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可以看出,社会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城乡规划思维方式的早
在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与设计如何适应数据环境的改变成为学界和业界广为关注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在国内较早开设了有关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研究与规划设计的课程《大数据与城市规划》,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和先锋技术手段来认识城市和规划设计城市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这也顺应了城乡规划教育变革的需求.该课程结合中国城市规划特点以及技术发展特点进行讲授,秉承技术方法与城市理论/规划设计并重的原则,倡导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