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化学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第二十九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ying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于高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保持和突出学科航天材料化学优势与特色,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开放战略,在师资国际化、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化课程体系方面,努力构建工科化学类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新模式.
其他文献
“新工科”建设是在面对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升级之下,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国际竞争严峻形势而提出的.“新工科”建设是对实现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型的探索与呼应.“新工科”建设既包括对传统工程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又包括有别于传统工程教育的“创新”.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遵循横向“专业知识与实践并重”、纵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方协同育人
建设与发展“新工科”已成为深化高校工程教育范式改革.在机械课程教学中,对工科学生(含研究生)数学能力的培育十分重要.数学能力是指应用数学理论及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论述了在“新工科”视域下机械教学中对工科学生数学能力培育的几个关键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对土木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本文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以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入手,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提出了新的目标,而“新工科”的快速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将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引入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本文通过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研究生课程改革的经验,提出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增设“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研究生课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形式等进行了设置与分析,目的是让交通运输工程的研究生适应“新工科”和大
智能车辆技术是目前发展的热点方向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在该研究方向在国内起步早,研究成果丰富,在行业有比较大的影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2016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智能车辆基础”课程.2017年下半年,智能车辆课程立项为研究生“明星”课程培育项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开展研讨互动,从智能车辆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在课程教学条件建
在全球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分析工程博士胜任力素质特征,通过文献分析从德行、知识、能力、个性四个方面构建胜任素质49项二级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素质特征,构建工程博士胜任KNTP模型.
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求教育国际化,当前研究生培养中要高度重视国际化教育.一方面,前沿性专业知识的掌握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意味着跨越国界的双边或多边合作,这就必然要求参与者能够在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下取得共识、达成一致,因此,专业知识领域外的国际化视野与思维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必然要求的内容.在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阶段,研究
全球科技界普遍面临着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对于本科阶段没有经历国际化创新思维锤炼的研究生而言,直接进入独立科研的角色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思维准备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强调单一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国际大环境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此外,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更需要面对问题自我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因此,将课程提升至新时期下围绕“新工科”、开放式思辨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高度,将成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得到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的高度重视.项目实施主要面临学生申报指导有待加强、导师选派意愿有待提高、在外管理服务有待提升等困难.湖南大学近年来采取多项举措,加强项目的宣传与指导,严格把项目选拔质量关,不断提高在外公派生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导师选派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成效.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校教育内涵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顶端,其国际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本文以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各著名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经验、总体情况、培养模式,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实践,最后从国际化制度建设、渠道拓展、国际化发展重点学科领域、导师队伍国际化建设四个方面对“双一流”高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