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状元作为武科举的产物,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我国教育、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ArcGIS10.1分析工具,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历代武状元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我国历代武状元的数量呈"W"形态分布,主要集中在宋清时期,其次是唐明时期,金代、大西国、天平天国分布较少;从空间上看,我国武状元集中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从空间演化看,中国历代武状元的分布呈由北往向南、内陆向沿海移动的趋势明显,分布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历代武状元分布的差异性与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社会文化以及军事战争和历史传承等因素密切相关。数据来源本文所依据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王鸿鹏主编的《中国历代武状元》所记载的中国历代武状元的人数,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对比考证,得出中国历代武状元人数为284人,其中唐朝武状元41人,宋朝武状元78人,明朝武状元52人,清朝武状元109人。特别说明的是,研究选取唐、宋、明、清时期所产生的武状元作为空间分析的时间节点,原因在于五代十国和元代没有举行武状元科举考试,大西国、太平天国、金代的数据样本较少。借助Google Earth软件获取武状元的地理坐标数据,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1:400万地形数据库中的全国矢量图为地图,通过ArcGIS软件,建立武状元空间数据库。研究方法(1)核密度分析。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来探究区域内要素在空间上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变化,以此反映空间要素的分散或集聚分布状态,其公式为:式中:s为待估计武状元的位置,为落在以s为圆心的武状元;h为在半径空间范围内的第i个武状元的位置。(2)类型差异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通常可以把武状元作为地理空间中的点来对待,武状元的地理分布就是一种点状分布类型。点状分布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集聚型分布、随机型分布、均匀型分布。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常采用最邻近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式(2)中,A为区域面积,n为武状元的个数,1为实际最邻近距离,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式(3)中,R为所研究对象的最邻近指数,是实际最邻近距离1和理论最邻近距离E的比值;当R=1时,1=E,说明武状元分布为随机型分布;当R>1时,1>E,武状元分布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1<E,武状元分布趋向于集聚分布。然后通过ArcGIS10.1软件中空间统计工具的平均最邻近功能,对最邻近指数计算,并进行Z值检验,最后对点状要素在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分析判断。(3)历史研究法。运用历史资料,对相关历史过程进行分析、整理和考证,以探求研究对象的过去,通过对研究对象发生、发展和演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中国历代武状元时间分布。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武状元的数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历代武状元数量呈"W"形分布格局。宋朝和清朝时期武状元人数较多,分别有78人和109人,占总数的69.9%;唐朝、明朝产生的武状元人数次之,占总数的32.7%;金代、大西国、太平天国产生的武状元人数最少,占总数的1.4%;而元代因废除武举制度没有产生武状元。主要原因:一是政权稳定与武状元产生有直接关系,唐、宋、明、清四个朝代政权相对稳定,持续时间较长,武状元数量较多,金、大西国、太平天国政权相对不稳,持续时间较短,武状元数量较少;二是不同朝代的武举制度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武状元数量,如唐朝到武则天时期才创立武举制度,产生的武状元数量也相对有限,宋朝初期由于重文轻武,并未设立武举制度,但由于北宋至创立之初就受到北方少数名族政权的军事威胁,于宋仁宗时期设置了武举制度,宋英宗时期完善了武举考试,因此宋朝的武状元数量较多,明朝初期由于军事力量较强,统治者担心武将拥兵自重,武举制度形同虚设,明中后期由于北方蒙古政权的军事威胁越来越大,加上东南沿海的倭患严重,明朝统治者才逐渐重视武举制度,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武状元,清朝对武举制度空前重视,将武举作为选拔军事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每3年举行一次武举考试,产生的武状元数量也就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