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材跨学科分析--以外研社2013版(一年级起点)为例

来源 :2015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hdceh986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学习阶段尤其强调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对外研社(2013版)小学英语(共12册书,120个模块)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发现这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跨学科性,提出小学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增加自然学科的内容;所跨民族学科中适当增加中国本土文化;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来应对教材中的跨学科性.
其他文献
在产业竞争情报理论方法思想指导下,面向中国本土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商业模式标杆学习的需要,遴选维斯塔斯等七个国外优秀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以这七家企业为标杆,研究其商业模式的关键内容和共性特点.通过目标公司官方网站、风能产业专业媒体、风能产业网站、专业咨询公司研究报告等公开信息渠道,以及参加风能展览会、与企业座谈并现场参观、访谈咨询风能专家等方法,完成了所用文献资料和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以苏司兰公
针对目前国内科技期刊高质量稿源荒问题,并结合《分析测试学报》的实际情况,探讨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与提升稿件质量,提出了吸引优质稿源、加强编辑工作、加强与科技期刊受众的沟通交流及服务意识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
科技论文的英文题目是论文面对国际同行的"第一道窗口".举例说明科技论文英文题目编校中典型的大小写表达形式与语法错误的问题,分析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最后建议结合论文作者、审稿专家和期刊编辑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以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为例探讨卓越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心理学素养.以教育心理学视角了解小学生的空间意识,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卓越教师的计
当前的大学,越来越注重师范生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技能的增长,却忽视了最重要品性——创造力的发掘和培养,试想没有创造力的个体怎能有创造力的社会。教学变成了枯燥单调、纯粹理智运动的负担,教育活动逐渐远离了教育宗旨,迷失于浮躁的所谓理性的现实中,形成令人厌倦的非良性态势,严重败坏了教育的理性文化气息,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活动中,师范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导致其创新能力明显弱化,具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下的一种综合实践课程,认真审视师范生教育实习的问题,特别是微观领域的问题,从而提升教育实习的质量,是师范院校"师范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未来师资质量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际的体验和思考为切入,重点解析教育实习中在实效、指导教师能力、师范生教学及反思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生成教育理解、弥补知能缺陷、激发问题意识角度对教育实习价值
卓越的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好实践能力,在卓越教师的培养中,实践课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云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三所高校为例,比较分析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特点;以云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五所高校为例,比较分析硕士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特点;将美国三所高校与中国三所高校实践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启示中
语言与文化、课程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英语课程自身具有显著的文化品格,本文从界定文化、文化品格入手,着重分析了小学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自主性、建构性和实践性特征,并就课程目标、教材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小学英语文化品格的初步设想.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
教学设计是授课前教师对教学的预设,教学目标、教师的执教能力以及教育理论都对教学设计产生影响.笔者研究教学设计发现,教学设计水平可分三个层次:第一重境界:行为主义的知识训练;第二重境界:认知主义的学习能力培养;第三重境界:建构主义的知识生成.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是伴随着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综合课程的问世而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目前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被边缘化了的依附地位,对课程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及师范生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很不到位.为此,应在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上进行准确的定位,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合理的架构,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在课程的研究路径上予以适当的拓展,以使课程能更加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