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高校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来源 :第二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wa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已在各高校已经陆续开始协同创新的实施或培育工作.结合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的研究情况,分析广州市地区高校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意义与现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期为我省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福建省顺应时代要求,在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形成了依分数投档录取、优质高中名额定向分配等等多元化的招生录取方式.本文在解读当前福建省普通高中招生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策略:开展专业化研究,提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专业化水平,同时落实“阳光招生”政策,加大对普通高中招生的监管力度,并提高供给和完善分配,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
当前微课逐渐成为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本文在介绍微课产生的背景、概念、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微课资源网站的建设情况、微课的应用的主要方式与效果方面的差异.最后,得出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的三个共同点,以及对我国微课建设与应用的三个启示,即,丰富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鼓励教师开发专题式微课;拓展开发微课资源网站的功能,完善微课配套资源建设;拓展微课的应用主体和
国际高中教育质量标准大致可划分为"学校-综合评估"模式和"学校-单项评估"模式,总体而言,国际高中教育质量标准有着明确的制定目的、涵盖共同的要素、有着不同的模式和不同的研制主体.未来我国的高中教育质量标准应当有准确的定位、兼顾全面和强调特色、要处理好与高中现有评估项目的关系以及体现高中教育国际新理念.
学校组织文化转型是顺应信息化时代需要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根本.以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实践变革学校组织文化,重构学校的德性伦理基础和学习的人性基础,是美国中小学改革运动的重要实践.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文化、课堂学习共同体文化和学生学习共同体文化,可以潜移默化促进学校组织文化转型,促使学校的德性回归、学习的人性回归.
文章阐明高职教育已进入市场检验的历史新时期,“生源荒”迫使高职院校面对市场竞争,同时多元供给强化了高职院校市场检验,政策调整加速了职教资源市场化配置。为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治理存在的政府宏观管理标准缺失、社会积极参与机制不足、院校自主办学空间有限等困境,作者建议开放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创建多部门跨界协同机制,同时开放职业教育专业服务,搭建多主体跨界协作平台,开放职业院校治理架构,构建多要素制衡协调结构。
本文利用德尔菲法对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人才培养框架职业要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要素可集成为中15项,分别为创造、创新、网络、教师培训,教学方法,通用技能,实习实训,辅导,创业,信息与通讯技能,兴趣,认知,知识,基于能力培训,合作和管理.所获得的人才培养框架职业要素可用于指导高职教育实施的过程.
我国高职教育面临四组矛盾:办学定位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矛盾;价值取向上,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行为逻辑上,市场主导与行政主导的矛盾;办学路径上,与传统大学差异化发展与去差异化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制度滞后于数量扩张造成的.因此,应突破传统精英高等教育制度框架,建立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处理这些矛盾关系.
本文依据第二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确定的高校、政府、社会关系重塑与高校创新能力建设议题.管办评分离也即高校、政府和社会关系的重塑,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权力分配及运行而重新进行的制度设计.在这一框架中,区域内高校创新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目前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主创新的同时,有效选择合作创新与集群创新,通过创设政策制度环境,引导构筑创新协作平台,着力助推协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授治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越来越成为重要议题.我国教授治学确立时间不长,且尚处于探索阶段.教授治学是大学内部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共同体,依托学术组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资源配置、学风建设、学术决策与审议等学术领域行使学术权力的治理理念、结构与模式.当前,教授治学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表现在教授治学理念与统筹性顶层设计薄弱、政策法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选择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为例,总结出德国大学内部管理结构的特点,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从而提高管理效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启示有政府角色的转变,同时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充分实现学术自治,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