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可靠史料.从成书时间上看,至少秦汉之前它就已成书并流传于世,但以《论语》命名的时间却要晚很多.从史志目录上看,《论语》作为一个类目首次出现在刘歆的《七略》中.自此以降,各种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都把《论语》作为一个固定的类目加以著录.《论语》在历代书目中所在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从《论语》在这些书目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判断其地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可靠史料.从成书时间上看,至少秦汉之前它就已成书并流传于世,但以《论语》命名的时间却要晚很多.从史志目录上看,《论语》作为一个类目首次出现在刘歆的《七略》中.自此以降,各种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都把《论语》作为一个固定的类目加以著录.《论语》在历代书目中所在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从《论语》在这些书目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判断其地位变化.期间,它从"诸子"的位置跻身到"传"、"记"的行列,进而上升到"群经之首".可以说,《论语》的经典化过程是伴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而得以完成.
其他文献
孔子创立的儒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真正的学问就是学做人.从哲学层面上讲,儒学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学、人生哲理等智慧思想.它深刻地揭示了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做人以及如何做人的道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德的重要原则.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
衍圣公是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在880年袭封史上,一直严格按照宗法制度父死子继,世代承袭,偶尔也有兄终弟及的时候,明成化年间的衍圣公、孔子第六十一代嫡孙孔弘绪有罪革职为民,其爵位由其弟孔弘泰继承,孔弘泰去世后,爵位复归孔弘绪子孔闻韶.
孔子像以文物的形式佐证了孔子影响的深远存在,鲁司寇像是孔子像的重要一类.曲阜现存的鲁司寇像主要有三类:一是孔庙圣迹殿中的两石《孔子为鲁司寇像》,二是曲阜刻印古籍中的《司寇像》,三是孔府旧藏的《鲁司寇像》画像.审视这些描绘孔子任大司寇时的画作,仿佛再现孔子为官一任的坎坷和辉煌,透出孔子温厉、威严、恭安的人格.这些既是历史留给作者的孔子印象,也是绘者留给后人的孔子形象.
祭孔乐舞是用于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乐舞,曲阜孔庙的祭祀舞历史悠久,有文字记录可追溯至明、清两代遗存舞谱编排的祭孔乐舞,至今仍以"活文物"的形式保存于曲阜孔庙的祭孔仪式中,它将古代的祭祀礼仪、庙堂雅乐、宗教活动、家族风尚混合为一体,既带有浓厚的政治性,又带有鲜明的艺术性.本文借助于有关祭孔乐舞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孔庙祭孔乐舞历史演变的过程加以梳理,并阐述祭孔乐舞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和现
《仪礼》是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属于礼经,位列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在思想、文化、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由于时隔久远,其内容在现代生活中体现得很少,造成《仪礼》以难读著称,现代人读过《仪礼》的恐怕已经很少了.尽管如此,《仪礼》一书,依然有其不可抹杀的现代价值,尤其对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几乎就是必读书.作为既能承接传统文化,又能发挥现代功能的文庙来说,在展示《仪礼》中记载的礼仪方
孔子创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以"礼"、"仁"为核心,以"德"、"礼"为治国之道.通常认为"仁、义、礼、智、信",道德文章就是其全部,"文圣"的熠熠光芒遮掩了孔子在兵学上的思想.其实在孔子的言语间,零散而跳跃式闪烁着许多军事智慧亮点.孔子不提倡战争,主张以"修文德"来制衡,先礼后兵.在"孔丘知礼而无勇"的定论下,隐藏着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化下的"义战、备战、慎战、谋战"
《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论语》的译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梳理了《论语》法译本的出现和发展历程,对《论语》法译本作者及其译作目的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并对《论语》主要法译本的特点进行概括,希望能为在文庙及儒学研究机构工作的各位同仁提供一些帮助和线索.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从文化与思想的角度来回顾近百年来中国经历的巨变,不难发现这一切离不开儒学人文精神的影响.儒学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在当代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对社会的发展,其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与内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本文就儒学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等进行分析,以探讨儒学在今天的当代意义.
《论语》中涉及了如何安邦定国的良策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充满了哲理和智慧.从儒家的视角来看,仁德是崇高无上的信念,执政者治理好国家需要具备仁德之心.仁是《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谈论的最重要的话题,也是孔子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孝悌是孔子仁道最根本的内容,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德是一个国家统治的根基,是政权稳定的重要保证.以德治国是儒家学派一贯主张的政治思想.执政者必须以身作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坚持
对于儒家学者来说,修身是完善人格的首要和根本选择.《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①无论是天子还是庶人,首先要学会修身,进而就需要思考应如何对待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修身即是做人,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子路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