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移民边缘化风险防范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ui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生态移民无土安置是将区内山区农民由政府组织转移至城镇、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就业,安置地不再为其分配土地,但保证其享有保障性住房及基本社会保障,生态移民无土安置对象则通常被称为劳务移民.劳务移民劳动素养差、社会适应能力差、家底薄、社会保障不充足,是无土安置区的弱势群体,被边缘化风险高.因此从政府层面改革和创新完善劳务移民安置政策和社会帮扶措施,增强贯彻执行帮扶政策和措施的自觉性,发掘适合劳务移民就业从业的产业领域,鼓励移民进入适宜的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生态环保产业等领域就业;鼓励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创造就业机会,开展帮扶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移民安置工作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宣传教育,总结宣传帮扶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劳务移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从市场管理部门层面高度重视对劳务移民基本劳动权益的保护,扎实推进劳务移民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开展对劳务移民发展动态的监测和管控,赋予劳务移民对其生产生活活动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从劳务移民就业的层面上促使移民加强学习市场经济规则,更新观念可与技能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移民在学新技能的同时,也有必要的参访活动,让现实的发展成就成为转变移民思想观念的重要动力来源。
其他文献
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盟誓是以神灵崇拜神秘性和仪式规程严肃性为特征的一种宗教活动.教育通过文化传承、选择、创新这一机制,促使人形成彻底自由的个性的社会活动.盟誓文化本体具有教育性价值,盟誓可以是教育实践的一种形式.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传统盟誓文化教育性能的形式、内涵在批判的基础上转化为现代盟誓文化教育的主体性、时代性.构建理性的现代盟誓文化教育的人民性能.让每一个滇西边境山区人民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
本文试图通过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的编制,以及对前期试点的50个项目的评估验收等工作,全面深入地分析使用影像方式对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传承人有实践能力,但由于没有实践场合、道具、原料等无法实践。出现此种情况,应由实施单位出面和项目保护单位协调解决。传承人由于年龄和健康原
賨作为藏彝走廊地区一种跨区域的族群共享流行于大理邓川坝白、回、汉等族群,伴随历史变迁,打賨现今主要成为当地回族民间融资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邓川坝"打賨"不仅是简单的民间货币信贷,还与经济传统、族群关系及族际互动相关联.运用经济人类学整合理论视角分析这一区域"打賨"历史变迁过程中所呈现的内容与特征,进而诠释区域内族群的经济诉求与文化实践.打賨呈现的资金族际流动及经济共同体形成使得处于同一区域下的不同
在国家大力发展医药产业的背景下,来自雪域高原上的藏医药迅速进入北京等内地城市,推动了北京地区藏医药医疗实践和产业化运作.本文在分析北京地区藏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建议建立藏医药推广机制,开拓医药市场潜力。发挥北京人才科技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发挥相关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面向中低收入群体(BOP),创新服务产品,形成“一个主体、两个重点、一个基础”的发展模式,即以“北京藏医院为一个医
自然崇拜不但是一种宗教现象,更是一种当地人开展资源管理的传统知识.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德昂族崇拜自然,敬畏自然.该民族通过自然崇拜有序地调适着自己对区域资源的认知与实践,传承着其资源管理的传统文化机制,这份传统知识不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还有助于思考资源管理地方性知识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公共精神是人"类"意识的伦理表征、政治规范和价值标准,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和公共生活扩大的需要.社会转型中的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公共生活的扩大以及个体的优化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公共精神.政府在公共精神培育中起着主导责任:培育公共领域,让公共精神成为行动者的自觉认同;突出国民、公民、市民、村民等同质身份文化;宣传以地域为命名单位的文化特色.
公元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在我国西部建立了西夏政权,完成了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西夏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通宋金、西联大食、高昌等政权.为增强国力,西夏对内实行各种政策促进国内发展,对外加强与各政权之间的交流.西夏统治西北的190年间,其各项政策对这个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是对前代的继承,更为之后各王朝经营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现如今"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发
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价值体现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特色学校创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发展几个方面.但存在过分强调民族地区教育差异性或者统一性两种价值倾向,这就导致忽略民族文化间的交融或者产生校本课程开发同质化.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既要走具有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的开发之路,又要考虑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外部性,与其他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互补,在发展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契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地名的地理位置、地名起源及名称变化等地名文化的研究,探讨延边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地名是记录当地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与民俗、军事、政治、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可为研究当地历史与文化提供宝贵资料.作为中国朝鲜族自治区,延边地区的地名尤为特色,其土著民族满族、从朝鲜半岛跨境而来的朝鲜族,及迁移而来的关内民族汉族,共同构成了延边地区多元的民族形态.这些民族在开拓和建设边疆的过程中,产生了各具
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包容性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环境、社会、公共治理和贸易伙伴五个维度的复杂反馈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方法,分析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包容性发展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因果反馈关系,构建包容性发展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广西东兴市包容性发展系统为例进行系统仿真,通过对模型中主要参数进行模拟调控,提出东兴市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是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