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慢性病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压力。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与患者家庭经济风险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确定慢性病经济负担等相关概念内涵,构建覆盖"宏观社会—中观人群—微观患者家庭"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框架,并依据框架全面测量我国慢病直接经济负担,最终实现对经济风险度高的慢病人群特征展开精准定位。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多视角分析法与专题小组讨论法构建出针对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风险分布及影响机制的多层次多维度综合研究框架;采用2013年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以15岁及以上慢性病门诊与住院患者为对象,依据所构建框架展开后续统计分析;利用均值法、比例法展开以患病率为基础的疾病直接经济负担测算;通过计算相对危险度与校正相对危险度来定位高直接经济风险程度的慢性病患者特征及其所在维度;结果1.初步构建了贯穿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研究层次,覆盖地理位置、人口学与社会经济、卫生系统、健康与疾病状况、健康相关行为、疾病控制行为与卫生服务利用等多层次、多分析维度的综合研究框架。2.以平均数与中位数分别为标准进行测算,2013年我国慢性病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13726亿元与6856.27亿元,占全年GDP的2.31%与1.15%,其中,居民自付费用分别为10210.35亿元与2712.51亿元,所报销住院费用分别占当年全部医保支出的36.21%与42.67%。3.在对不同慢性病人群的校正经济相对危险度(校正RR值)进行测量后发现:我国慢性病患者的经济风险不公平门诊(0.21~13.13)>住院(0.29~3.32);农村门诊与住院校正相对风险程度均高于城市,分别达到2.23倍和1.38倍;经济风险不公平的地域分布上,门诊经济风险不公平黑龙江省(5.64)>青海省(5.54)>西藏自治区(5.44);住院经济风险不公平西藏自治区(3.3)>山西省(2.13)>内蒙古自治区(1.57)。4.驱动门诊慢病人群风险增加的前五位因素依次为:癌症(13.13)、卧床8-14天(10.02)、输液治疗(5.83)、二级医疗机构就诊(4.69)、卧床1-7天(4.07);驱动住院慢病人群风险增加的前五位因素为:住院天数22天及以上(3.32)、经济最困难组(2.67)、癌症(2.30)、手术(1.95)、无业与失业患者(1.58)。结论进行靶向干预时,应重点关注以下慢病人群:中西部慢病患者、长期卧床/长期住院的慢病患者、癌症患者、进行门诊输液/住院手术的慢病患者、非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慢病患者、经济最贫困组的慢病患者、无业与失业的慢病患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下的慢病患者、无基本医疗保险的慢性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