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确定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carcinoma, ESCC)长度的最佳SUV(standard uptake value)阈值;基于此指导勾画肿瘤代谢活性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 MTV),联合其他相关代谢参数探讨与非手术ESCC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选取初治ⅡA-ⅣA期患者24例(男性19例,女性5例;40-79岁),经组织细胞学或病理证实为ESCC。治疗前均行18F-FDGPET/CT全身或胸部扫描,并在PET/CT图像上分别以SUV2.0、SUV2.5、SUV3.0、SUV3.5、35%SUVmax、40%SUVmax、45%SUVmax、50%SUVmax和55%SUVmax为阈值扣除本底,测量食管原发灶长度,并分别标记为L2.0、L2.5、L3.0、L3.5、L35、L40、L45、L50、L55;1周内行电子内镜检查,确定食管病变在体活性长度,记为Lst,并以此为标准,采用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测量食管病变长度的最佳SUV阈值。选取在同步放化疗前及放疗至40Gy时均行18F-FDG PET/CT扫描的22例非手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男性18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62岁),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专家,分别在两套PET/CT图像上以第一步研究确定的最佳SUV为阈值测量肿瘤代谢活性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 MTV)、病灶的最大/平均标准摄取值(maximum/mean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SUVmean)及肿瘤代谢活性长度(Lm)。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评价近期疗效,病变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者为治疗有效组,病变稳定或进展者为无效组。观察各代谢参数及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与ESCC放化疗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电子内镜下测量食管病灶长度为5.27±2.45cm。病变长度从小到大依次为L2.0、L2.5、Lst、L3.0、L3.5、L35、L40、L45、L50、L55。L2.5、L3.0与L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与L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各组均与Lst呈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L3.5、L2.5、L3.0与Lst的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r=0.935,0.920,0.919)。亚组分析发现,原发灶SUVmax较小(﹤15)时,L2.5、L3.0、L35与L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L2.5与Lst的相关系数最高(r=0.953);SUVmax较大(≧15)时仅L3.0与L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为0.791。依据RECIST标准评价总有效率为68.2%(15/22)。因患者治疗前SUVmax为14.27±5.61﹤15,故参照第一步部分结论选取SUV2.5为阈值确定肿瘤边界。治疗前SUVmax、SUVmean、MTV和Lm在有效组和无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至40Gy时,上述参数在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仅MTV和Lm的变化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ROC曲线确定两者判断疗效的最佳界值分别为69.80%、30.96%,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781和0.700,预测近期疗效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100%和46.7%、100%。而其余在治疗前和治疗中的各代谢参数指标预测疗效的能力均较差(AUC﹤0.5)。结论:对于原发灶SUVmax较小的食管鳞癌,SUV2.5为确定食管病变长度的最佳阈值,对于原发灶SUVmax较大的患者,SUV3.0为阈值测量的食管病变长度可能更接近在体活性长度。原发肿瘤代谢体积和代谢长度的变化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非手术食管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但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