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小城市在城市中所占比例最大,全国31省区有2483个属中小城市。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统计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达到10302个。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对体育场馆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大城市中对大型体育场馆或经济较发达地区体育场馆的研究方面或集中在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和赛后利用方面的研究,在中小城市体育场馆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有效供给方面缺少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而中小城市中的规模体育场馆具有公共服务产品属性,其有效供给评价能够为全国众多中小城市提供衡量标准和政策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德尔菲法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进行如下方面的研究。分析了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全年收支、从业人员数量、接待运动队和对外开放等现状情况,研究发现自主运营比例高,合作运营、委托运营比例低,规模体育场馆开放度不够,中型以上规模体育场馆总体运营情况不理想。因此,为了改善目前我国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有效供给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来为其供给的后续发展初步建立一个衡量的标准,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提出影响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有效供给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包括政治制度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城市规模因素。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有效供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经过两轮专家筛选和肯德尔和谐系数计算多个等级变量相关一致性,建立有效供给的评价指标,并经过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统计其各指标权重。研究结论:1.建立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有效供给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场馆的后续发展考虑,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使中小城市的规模体育场馆实现有效供给,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有效供给的现状是规模体育场馆的开放度不够、规模体育场馆总体运营情况不理想、规模体育场馆承担体育活动活动和体育赛事较少,体育的本质功能发挥的不够。2.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有效供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分别是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科学性原则。3.影响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有效供给的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城市规模因素。4.对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利用肯德尔系数法对专家给出的评分进行计算,各级指标的肯德尔系数均高于0.8,故专家的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指标体系的实际可操作性得到了专家的认可。5.本文经过两轮的专家问卷法在对原指标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最终确立了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场馆管理情况、政府政策保障、场馆开放程度、经营方式、场馆用途。18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管理体系、权责问题、信息管理制度、有政策保障、管辖权所属、约束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全天开放、部分时段开放、不开放、自主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大众健身和娱乐、自主承接民间活动。并通过计算公式对各级指标进行运算,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建议:1.加强政府政策对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有效供给的支持。政府应加强对体育场馆的关注和了解,从场馆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以期为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的有效供给作出政策保障与支持。2.加快转变以往不适用的经营方式,从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入手,对已经工作多年的管理人员经常进行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对于新招人员提高招聘的门槛,再者是努力实现现代化与信息化管理,借鉴在场馆有效供给方面做得好的体育场馆。3.努力与社会接轨,在体育场馆日常管理与运营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因素,要举办赛事或者举办某些活动,需要首先对场馆进行有效供给的分析,再次需要与社会组织和社会人士实现多接触,从而实现中小城市规模体育场馆的有效供给。4.最后,在指标体系检验方面,受到时间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并未对指标进行检验,由于本人自身能力和学术水平有限,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做得不够完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该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