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觉是声音通讯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动物的整个生活史过程中,并在动物躲避天敌、求偶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动物的生态适应性。龟鳖类动物听觉的相关研究有助于理解该类群的社会性行为,为掌握该古老动物类群的适应性进化及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依据,同时为研究其他动物类群的声音通讯提供资料。早期科学家对龟类的喉部形态进行研究时,发现该类群没有类似蛙类的声囊、鸟类的鸣管和哺乳类的声带的发声器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龟类是"无声群体"。直到现在大多数人仍然误认为龟类动物是长寿的"哑巴",甚至"聋子"。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被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其栖息地与我国14种本土龟类生境相同或相近。与本土龟类相比,红耳龟在食性、耐受性、繁殖生物学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目前尚未见红耳龟与本土龟鳖动物中华条颈龟(Mauremys sinensis)、乌龟(M.reevesii)和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听力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s)测定了红耳龟(605.13±112.67;N=15)与3种本土龟鳖物种中华条颈龟(272.20±74.38;N=15)、乌龟(255.00±55.27;N=7)和中华鳖(633.06±215.15;N=16)听力的可听范围、声强阈值、不同频率刺激下的反应时间。结果发现:四种龟鳖在刺激频率0.2-7.0 kHz内均有听觉反应。红耳龟、中华条颈龟、乌龟、中华鳖的可听范围分别为0.2-2.8 kHz,0.2-1.4 kHz,0.2-2.2 kHz,0.2-7.0 kHz。在低频(0.2-1.2 kHz)刺激阶段红耳龟的声强阈值显著低于三种本土物种;与三种本土龟鳖物种相比,红耳龟的最短反应时间(2.32±1.28 ms)更短。结果表明:与本地种相比,红耳龟的听觉更敏感,主要表现在可听范围更宽,听觉反应时间更短。红耳龟敏感的听觉有利于接收外界声音并迅速做出反应,为其获得食物信息和躲避敌害提供保障,也体现了该物种较强的生态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