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经济总量与用水总量持续增长,带来严重的城市缺水危机.然而,城镇化、经济增长、用水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内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构建了城镇化驱动经济与用水增长的完全分解模型,定量测度了全国以及31个省级行政区1997~2011年城镇化过程对经济增长与用水变化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①城镇化能通过优化人口城乡结构和提高人均经济效率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不宜过分夸大.1997~2011年,我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主要在15%~20%之间,综合贡献率长期稳定在30%左右,扣除人口增长影响外,我国经济增长仍60%以上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进程中,应适当弱化“城镇化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理念,而应更全面地关注城镇化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资源环境效率方面的内涵,同时更多关注如何通过生产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②城镇化是驱动用水变化的双刃剑.1997~2011年,我国城镇化通过拉动经济增长增加用水2352×108m3,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用水经济效率减少用水4530×108m3,最终使用水减少2177×108m3.总体来看,我国人口-经济城镇化过程对用水总量和万元GDP用水都具有明显的减量效应,是提高我国用水效率、抑制用水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途径是提高直接的技术效率效应,共减少用水2440×108m3),并非我国用水增长的原因;我国用水总量之所以增加429×108m3,是因为人口和经济规模效应共增加用水5046×108m3(已扣除城镇化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③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及用水变化的关系基本与全国类似,而且在时空变化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总体来看,我国东中部的人口和经济大省且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量较大,由此造成的用水增量效应也较大,而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它们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用水经济效率而减少的用水同样也多;最终表现为城镇化对用水的综合驱动以减量效应为主,而且在时间上的变化相对稳定,在空间上的差异相对缩小.④虽然城镇化有助于减少全国及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但从本文研究可知:由于城镇化会带来人口和产业向城镇建成区或城市群地区迅速积聚,对这些特定区域而言,由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水平都很高甚至接近100%,其经济增长和用水变化主要由人口-经济规模以及直接的技术效率效应决定,但技术进步在较短时间范围内是有限的,因此城镇化一般会导致城镇建成区或城市群地区用水较快增长,亦即城镇化会导致局部地区(如城镇建成区、城市群地区)的缺水危机.因此,当务之急,要在城镇化减少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用水以及区域用水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背景下,尽快建立水资源在城乡之间(或城镇化水平较高与较低地区之间)的顺畅流转与合理补偿机制,重点推行促进城乡水-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