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本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发扬哈军工“三严”教风,即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探索提升教师教学发展的十大策略.坚持教师为要,抓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坚持教师为要,弘扬良好师德师风、激发教育教学活力、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坚持教师为要,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个人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增强教师个人对教学质量的责任.
【机 构】
: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出 处】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本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发扬哈军工“三严”教风,即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探索提升教师教学发展的十大策略.坚持教师为要,抓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坚持教师为要,弘扬良好师德师风、激发教育教学活力、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坚持教师为要,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个人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增强教师个人对教学质量的责任.
其他文献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改革中国本科生教学评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教学评价进行研究,发现评价文化注重证据,评价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评价制度,透明、系统和科学三位一体.中国高校在改革本科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以证据为核心,以学生为本,构建透明、系统和科学的评价制度.
建设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探索努力过程,有无限的方案与可能.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集中专注追求相应的成果,只有抓住根本,即本文探讨的两个核心与一个关键.两个核心:保持相对独立,坚持深入研究;一个关键:依靠世界一流学者群体的创造努力.如果淡化、忽略或直接放弃了世界一流大学建成的核心与关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努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永远只会在路上.这大概是世
大学生借助自媒体平台记录个人私事、亲身见闻、目击新闻、转载热点等,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双重影响,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带来传播内容多元性与不可控性,传播方式裂变化易导致聚焦性和群体性,传播内容碎片化带来便捷性和庞杂性,传播方式交叉化带来零距离性和圈群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威权观念,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做好舆情导向;加强宣传平台建设,抢占教育阵地;建立有效监管机制,
本文以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推动经典阅读最力的赫钦斯(R.M.Hutchins),与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杜威(J.Dewey)之间的辩论为主轴,交待两人的哲学基本立场的不同,并由此追溯两人为何在博雅教育如何推动上有着迥异的主张.赫钦斯主张透过经典阅读来推动博雅教育,杜威则主张透过活动来进行博雅教育.文章最后,作者试图以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况,来评断两人的高下,结果是各有千秋.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其核心在于培养一流人才.本文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为基础,结合质性评价理论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维度,提出以“学生素质能力、人才培养工作、社会广泛需求和体系自身建设”为评价对象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在现实世界里,面对的、接触的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必然与此基本相适应;而信息网络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世界,信息网络的普及,无所不在地给人们的交往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
素质教育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过于偏重专业知识教育的面貌.不过在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补充人文教育的同时,对文科专业大学生的理科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理性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不仅需要提高人们对于文科大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应该在教学实践环节勇于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扭转学不致用的窘境,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持续了近30年改革发展历程,高等教育改革成为主旋律.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欧盟委员会教文总司于2016年8月发布了《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报告》,对欧盟12个成员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比较高等教育领域结构性改革的设计和执行
创新驱动背景下,培养学生领导力能有效实现理工科高校的战略转型.本文从国内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入手,指出理工科高校应培养创新驱动型领导力.建构“双强能力驱动模型”,对理工科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进行分析,从领导力培养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三层面提出了本土化的培养途径.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子科技大学,横向整合资源,形成集“教学、项目、基地”支撑为一体的领导力教育资源平台,纵向按学生群体分
本文回顾台湾三十多年来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脉络,从中检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者之所以对立,很重要的原因除了立基点不同外,通识教育本身的问题,包括「各自表述的通识定义」、「通识教育中心定位不明」,以及面对内外夹杂的困境等,是造成通识教育窒碍难行之因素.也发现,过去所强调以「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为出发的通识教育,理想性太高而无法具体落实;甚至因各自的解读不一,反而使通识教育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