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王家咀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来源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fenh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国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乡村建设政策,2018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此全国将掀起新一轮的乡村建设浪潮.目前乡村规划学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规划编制领域,而关于乡村规划实施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以及实施策略的研究较为贫乏.更重要的是目前乡村规划实践中面临规划方案难以实施,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相互脱节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规划实施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本文以临洮县王家咀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样本,对第一阶段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本文针对第一阶段王家咀美丽乡村的实施情况,建构相适应的第一阶段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涉及产业发展指导性指标、建成环境建设指导性指标,其中规划目标实施评价结果为良;然后笔者根据评价结果从产业层面、建成环境层面以及规划参与层面出发确定了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规划编制角度以及规划实施机制角度出发,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完成了第一阶段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内容.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路易斯·沃斯《都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尼尔·布伦纳《内爆-外爆:走向星球城市化的城市研究》进行比较研究,通过阅读梳理出城市研究理论的发展脉络,即从"城市"与"非城市"的二元对立到"没有外部的城市理论".结合上述思想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研究理论转型与重构的必然性.解析"星球城市化"的内涵和发展形势,并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批判性的指出中国在城市化概念、城市理论方面创新不足的问题
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是国务院文件提出、城乡规划法赋权的城乡规划监督管理重要制度.国土空间规划更强调底线约束、刚性管控和监测评估预警,更有必要坚持强制性内容制度.目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强制性内容归口来源较多、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以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为溯源基础,以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事权重组角度为切入点,重新界定国土空间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内涵,提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为主体和主线的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
土地价格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的晴雨表.以土地价格为观察视角,探索公共基础设施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在公共设施优化配置、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建立了三大分析模块,详细阐述了基础设施对土地价格的影响规律,将随机森林算法与特征价格模型结合,提出了量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价值的方法.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开展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等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形式与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与市场建构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逐渐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的乡土社会向城乡互动的后乡土社会嬗变,主体流动性、空间异质性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在此过程中,作为容纳村民公共生活及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日渐式微,逐步走向萎缩和衰败,使乡村社会整合和乡村
随着城市空间不断外扩,城市边缘区乡村面临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巨变,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实现发展突破成为城市边缘区乡村亟须解决的难题.在全域旅游框架下对其制定发展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掘乡村优势、更好应对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乡村在被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的失地农民贫困化和边缘化、不同资源禀赋村庄发展不均衡、乡村景观失去特色等问题,认为未来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应做到优化利益分享
近郊村庄受限于城镇规划发展和建设项目推进,需要综合考虑上位规划要求并协调相关项目和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现有的研究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缺失,在实际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采用近郊村庄的规划管控、项目资源、产业基础和村民意愿等多个方面因子,通过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来组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发展因素和约束因素来区分因子正面与负面影响.在已有村庄规划分类的基础上将
人的生理视觉与心理感受对景观资源的选择、景观风貌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基于景观视觉吸引理论,将其中的"凝视"概念运用至显著视觉景观的细化设计,将"眺望"概念运用至景观透视及观景尺度的确定,将两种手法相结合并以雨花色、雨花纹理、雨花大地景观为表现手法,对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的景观风貌进行了重塑与提升,并提出构建景观意象识别方法、打造线性景观空间是优化乡村视觉审美体验、重塑乡村具有归属感的场域
通过乡村规划的机制优化以编制更科学、合理、可行的规划,同时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政村治"的现实治理特征决定了乡村规划需真正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真实倾听与解决基层的实际需求.扩大"自主权"与加强"顶层设计"是当前乡村规划机制优化的两个方向,但近年来城乡规划界对两者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呈现相互割裂的局面,如何实现"自主权"与"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缺乏深入研究.以各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借助美丽村居建设,以"双修"视角看待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问题,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模式、供水模式、污水收集处理模式、雨水排放模式及生态修复系统进行改造.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采用"1+X"模式,即湿垃圾进入村庄沼气池,沼气可为村民做饭及为瓜果蔬菜增施二氧化碳,其他不可回收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村庄给水系统近期采用地下水,远期考虑采用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供水水质及水量需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水收集管
发迹于严寒之地西伯利亚的鄂温克族以其古老的民族来源,鲜明的民族特征,跨境迁徙的行为模式,游猎而居的生存方式成为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极具特色的一支.不同于其他民族民居,鄂温克族的居住模式是流动的,变化的,是一种动态空间的演化,聚落的运动轨迹基于流动的迁徙路径.同时聚落的建筑形态又是基于人-家庭-族群相关联的稳定的空间原型.论文以动态演化和静态原型为轴线,通过复杂系统和大数据理论的挖掘与整合.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