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汤改良方对Wilson's病模型TX乳鼠神经元内ASM/CER信号通路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2016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肝豆汤改良方调控TX乳鼠神经元内ASM/CER信号通路的分子靶点并观察其相应的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剂量含肝豆汤改良方兔血清对DL、TX乳鼠神经元ROS释放量的影响;利用RT-qPCR技术观察肝豆汤改良方对ASM/CE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技术观察肝豆汤改良方对ASM/CE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含肝豆汤改良方兔血清作用24 h后,可显著降低ROS的荧光强度(P<0.01),并呈一定浓度依赖性;RT-qPCR法检测结果发现肝豆汤改良方可显著降低TX乳鼠神经元内ASM、Cer、PKC、JNK、Cyt C、Caspase 9及Caspase 3基因的表达水平(P<0.01);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可知肝豆汤改良方可显著降低TX乳鼠神经元内ASM、Cer、PKC、JNK、CytC、Caspase 9及Caspase 3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肝豆汤改良方可能是通过促进过量铜排出,降低TX乳鼠神经元ROS的释放量从而抑制神经元内ASM、Cer、PKC、JNK、Cyt C、Caspase 9及Caspase 3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减轻高铜产生的氧化损伤对神经元的损伤作用.肝豆汤改良方可通过减少脑内铜含量进而调控ASM/CER信号通路达到减轻高铜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介绍了血管内治疗及中药治疗和脑分水岭梗死,分析了SW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了抗血小板聚集,介绍了卒中后康复和远程信息化管理。
本文介绍了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介绍了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介绍了辅助检查,头针疗法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本文介绍了桥本脑病的发病机制,介绍了临床诊断方法,目前类固醇为首选治疗药物,给药后1-2天多数患者开始出现明显的效果。对于症状出现反复者可重复用药。此外,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酿胺、硫唑嘌呤亦可应用。亦可试用免疫球蛋白治疗、血浆交换治疗。
本文研究了WD患者合并CSVD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在使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之前对WD患者的研究时,国内外学者均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技术观察其大脑各部位的血流灌注变化,间接了解其大脑的功能和代谢状况。
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 disorder)又称为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是指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但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一般不受影响的一大类疾病,运动障碍疾病的主要表现:肌张力障碍(肌张力过高或过低);运动障碍(包括震颤、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基因诊断可以揭示尚未出现症状时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状态,从而可以对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及某种疾病的易感者
运动障碍性疾病是由锥体外系障碍所引起,因此,旧称锥体外系疾病.多年以来,人们将发自运动区Betz0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发出的皮质脊髓束,为一级运动神经元或称上运动神经元,由于它在延髓构成锥体,故又称做锥体束.皮质脊髓束下行到达并终止于每一个脊髓节段灰质的前角细胞,再由前角细胞轴突组成脊神经的运动纤维主要支配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的运动功能,后者称下(初级)运动神经元.但是,近代愈来愈多的证
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为目前少数几种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患者如果能在发病早期或症状前期即被确诊并得到及时治疗,若其依存性好,大多预后良好,反之则治疗较困难,甚至病情逐渐加重,乃至危及其生命.国内胡纪源等[3]总结1011例WD患者中有51.04%被长期误诊(516/1011),19.09%长期诊断不明(193/1011),仅29.87%(302/1011)能在
颅内小血管主要包括小动静脉以及微血管;小血管引起的病变大部分是指小动脉以及微动脉的疾病.眼底血管是脑部小血管的门户,有研究表明眼底与脑部小血管病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在脑小血管病患者中,眼底血管病变发生率较正常人群升高.不难看出,眼底病变对脑小血管病变存在着较强的提示意义.本文通过病理、生理、定量定性分析、中医症候等论述相关性.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是导致卒中的常见病因,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材料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预防再次卒中的近期以及远期疗效仍存在争议.在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复发性卒中发生率约为每年15%-20%,而且病死率显著增高.虽然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严格控制,同时进行抗栓治疗,但有些患者可能会存在抗血小板药药物抵抗.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好发于Wills环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的分叉处,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形成、发展和破裂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遗传基础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已证实了多个与颅内动脉瘤相关的易感基因,如在结缔组织形成中发挥作用的Ⅲ型胶原蛋白(Ⅲ collagen α1,COL3A1)基因、弹性蛋白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VCAN基因、弹力蛋白基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