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桑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同时也是世界蚕业的发源地。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是家蚕顺利完成其生活史的唯一饲料,所以桑叶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蚕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及东南亚热带地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广东桑类型种质资源。因此,对桑树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对开发利用桑树重要的农艺性状基因和桑树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国家种质镇江桑树资源圃的81份广东桑地方品种的36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10个ISSR标记的多态性条带对供试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标记与性状间的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内容如下:利用SPSS 17.0软件对田间81份广东桑种质资源的36个农艺性状调查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这3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达到了30%的性状有总条数、皮孔等,变异系数在50%以上的有单株产叶量、叶尖和叶基等性状,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变异系数达到了441.48%的二次果,变异系数最小为叶片着生状态仅9.6%。分析结果表明了本文所选广东桑种质多样性丰富,为桑树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81份桑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筛选出的10个引物通过ISSR-PCR扩增一共扩增出90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69条,平均多态性比率达到76.67%,扩增出的条带数为5~12,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0条带,平均多态性条数为6.9条。遗传多样性分析后得知每个位点观测等位基因数的均值为1.7667,有效等位基因数均值是1.5514,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值平均是0.3083,Shannon’s信息指数均值是0.4489。这些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表明了供试材料品种间多态性强且ISSR差异较大。UPGMA聚类和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均将供试材料分为了两个亚群。在田间调查和ISSR-PC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利用TASSEL软件,采用MLM混合线性模型,结合K矩阵、表型数据、Q值、多态性标记数据,分析供试材料的标记与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在P<0.01时,叶长、皮孔等15个农艺性状与18个相关位点显著关联,变异解释率为6.78%~11.63%,其中有8个标记位点与叶长显著相关,有4个标记位点同时与2个农艺性状关联显著。研究结果对桑树种质资源的保护、重要农艺性状的挖掘和利用,以及遗传育种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