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视域中的宋代史学近世化

来源 :2018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对西方来看待中国历史与史学问题,是中国史学近代转型接受西方学术框架所带来的一种学术视域。宋代和作为西方史学近代化起源的文艺复兴一样出现了历史观与史学方法的革新以及社会化趋向,是中国史学“近世化”的开端,也是接触西方之前原生性的史学近代化阶段。由此,也可看到中西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一致性。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近年出土的简帛古书以及诸子学研究成果,重新考察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指出此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此书对于诸子生卒年代的推定,标准不一,而且只能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不具有确定性。在今日如要探求比较有确定性的诸子年代,应该从钱穆先生所提出过的考察诸子游仕年代着手,而不必过度执着于生卒年代的考证或推论。
公元前500年前后,分属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古代文明都产生了具有各自文化特点的族群认同观念。先秦时期古代中国和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都在与周围民族的广泛交往中产生了“我者”与“他者”的区分,以语言、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差别,将“我”从周围的“他”中分离出来。在频繁的交往与比较中,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自身文明的优越感,“华”、“夷”、“蛮族”等不同的概念由此而生。
“法后王”思想对《荀子》礼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着关键的塑造作用。“法后王”的释义,是讨论“法后王”思想的特征与价值之基础,因而深受学界关注。根据《荀子》文本,“后王”的外延恐非如前贤所称,以某一朝代或某些朝代为界限,而应回到《非相》所明言的礼法制度可否粲然可知上。“法后王”的涵义,恐非前贤所强调的“是今非古”,乃至单方面的期许于将来,而是从历代圣王粲然可知的礼法制度中,发现始终稳定的规则,进而以此
会议
近百年来,学界关于西汉后期郊庙改制问题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重复性研究较多,许多要义隐而不彰,学术新见有限,对该问题的政治义蕴阐发不足等问题。
《三国志》以“志”为名,同时受到了《尚书》《汉书》的影响,更是继承了《汉书》中“志”作为总结性文体的学术传统。陈寿以此昭示,即便不能叙述大一统王朝的整体历史情况,也要保证各个区域的历史叙述的完整性。可以推测陈寿心中,有着超越王沈《魏书》、韦昭《吴书》和王崇《蜀书》的宏大构想和野心。《三国志》的出现,也为其他区域史的历史书写提供了范本。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