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碳钢强塑性组织调控与氢脆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184015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并在高速铁路、精密机床、大型工业设备以及国产汽车的自主开发制造等基础工业获得了长足进步。关键零部件用钢的材料制造加工技术是影响高端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选用比较典型的GCr15轴承钢和55SiCrV弹簧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的淬火-碳配分-回火(Q-P-T)热处理技术,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EM)、X射线衍射分析、氢鼓泡试验、拉伸试验以及氢渗透试验,分别研究了GCr15轴承钢和55SiCrV弹簧钢的热处理工艺与微观组织结构及其氢脆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通过对GCr15轴承钢进行预淬火+等温淬火(PQA)热处理工艺处理,获得了马氏体/贝氏体+稳定的残余奥氏体+未溶球状碳化物的复相组织,在不降低高强度的同时提高了材料的塑性。2.通过充氢压坑试验、氢鼓泡试验和氢渗透试验的研究表征,发现相较于传统的淬火+回火(QT)热处理工艺,PQA工艺处理后所得到的轴承钢材料具有更强的抑制氢致裂纹产生的能力,较低的氢扩散系数和更多的氢陷阱数量,因而氢脆敏感性更低。3.结合压缩试验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在10%的工程应变的条件下,PQA样品内的残余奥氏体含量高于QT样品,PQA处理所得到的材料其残余奥氏体机械稳定性高于QT处理所得到的材料。4.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PQA材料的内部显微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发现纳米尺度的残余奥氏体以薄膜状的形态分布于贝氏体铁素体内部和马氏体板条束界面处,可以显著提高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同时,稳定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可以作为氢陷阱,从而使得氢对裂纹产生和扩展的促进作用得到抑制。5.通过调节热处理工艺参数,使得55SiCrV弹簧钢的力学性能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整。#2号样品拥有最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1571MPa和2094MPa,延伸率为12.4%,仅在屈服强度上略低于传统QT工艺得到的样品。其中延伸率超出传统QT工艺样品74.6%。6.对不同温度等温淬火样品的组织分析发现,在170℃等温所获得的材料其微观组织主要为马氏体,190℃及其以上温度等温获得的组织为贝氏体,且在190℃等温时,可以获得纳米尺度的贝氏体。7.氢渗透实验表明材料的氢脆敏感性与等温温度并不是线性关系,190℃等温的样品具有最小的氢扩散系数和最大的氢陷阱数量,从而具有最低的氢脆敏感性。在190℃-250℃的温度区间内。而等温温度升高,材料的氢扩散系数逐渐增大,氢陷阱数量逐渐减少,氢脆敏感性增大。
其他文献
利巴韦林,又名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Ribavirin),是多年来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疾病的首选药,因其作用确切、价格便宜,临床常用于婴、幼儿及成人的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以及与干扰
水平连续铸铁棒材耐压、加工性能和热处理性能好,综合机械性能高出砂铸棒材一个牌号,铸造废品少,是一种先进的工艺方法。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A1896位点突变与HBV-DNA的关系及临床用药。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30例,通过荧光定量PCR对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做病毒载量和A1
日语精读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同其它语种教学改革一样,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日语精读教学中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经过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得到了一
玉米生产问题是本轮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处理好的核心问题,种植面积4 000万hm2,玉米牵动农业供给侧结构全局。主要矛盾是生产成本高,品质质量不均,不适应下游产业的个性化需求
阐述了空间杆状构架展开机构中盘压杆和铰接杆两种类型装置的构成和工作原理。介绍了盘杆机构中盘压杆、支撑盘、贮存筒、锁定释放装置、展开控制、套筒展开装置、铰链、对角
10KV公用开闭所是区别于变电站的一种电力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将高压电力分别向周围的几个用电单位供电的电力设施,它是110k V变电站10k V母线的延伸。本文通过查看对国内和一
目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测定中常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规范MPC测定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为测试菌株,左氧氟沙星为测定药品,考察
设计合成了一类含苯硼酸和氨基结构的聚环氧乙烷(PEO)大分子交联剂,利用其与含聚乙烯醇(PVA)的三嵌段共聚物PVA-b-PEO-b-PVA之间的动态共价作用,构筑得到一类在生理pH下稳定,
针对某盾构主轴承HBW、EP2油脂耗量过大的问题,通过分析计算油脂理论消耗量与现场统计盾构主轴承油脂实际消耗量,得出HBW、EP2油脂的实际消耗量与理论消耗量的比值分别为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