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遗传毒性评价方法方面,ICH修订的药物评价指南中将遗传毒性测试整合到14或28天的一般毒性试验中,将组织彗星试验纳入遗传毒性评价中、微核检测方法增加了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的方法;体内微核试验增加了肝、腺胃、结肠等微核试验;体内彗星试验包括肝和胃肠道。OECD已颁布体内碱性彗星试验指南。在遗传毒性测试方法方面发展了多个方法。Pig-a体内基因突变试验,已在大鼠红细胞、网织红细胞、T-细胞、小鼠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猴红细胞、人粒性白血球等细胞中建立,并组织了多次联合验证试验。今后将进一步确认Pig—a突变体基因型、甲基化/去甲基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人群的应用研究;发展类似的培养细胞体外试验、探索肝等实体组织细胞和睾丸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试验。扩展的简单串联重复试验(ESTR assay)由于STR代表了生殖细胞或者是体细胞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的靶部位,又相对简便,已被欧洲环境诱变剂学会推荐为生殖细胞致突变剂检测方法之一。Anthem’s遗传毒性试验采用遗传工程的人单细胞克隆表达的3个报告基因在DNA损伤诱导基因(p21,GADD153和p53)启动子转录调控下进行筛选;p21、GADD153基因启动子区域和p53反应原件分别被融合海肾荧光素酶、萤火虫荧光素酶和β-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启动子活性用报告基因表达定量;采用ECVAM推荐的62种化学物测试,结果一致性95.5%,灵敏度95.2%,特异性95.7%;因此可作为基于机制的高通量的遗传毒性筛选试验。还建立了基于细胞的快速、简便地检测遗传毒物的生物传感器系统(HepG2CDKN1A—DsRed);发现CDKN1A/p21基因表达可作为哺乳动物细胞遗传学试验后进一步鉴定是否是DNA损伤诱导的致断裂性的有价值的生物标志;人体胚胎干细胞(hESC)及其分化的成纤维细胞后代(H1F)作为体外遗传毒性筛选的细胞模型,分析染色体畸变、微核和双链断裂,发现较永生化的成纤维细胞系和原代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均敏感。未来研究动向,如何将已有或正在发展的新技术应用于遗传毒理学,如新一代芯片和测序技术,DNA损伤相互作用组和加合物组、组学组合谱分析技术,毒性通路和生物标志体系等);另一个动向是聚焦于更强生物关联性的基于人的模型上,采用人的组织细胞、干细胞和3D培养模型,发展遗传毒性的转化安全性生物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