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有机杂化钙钛矿单晶光电探测器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cy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机-有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由于光吸收系数高、载流子传输距离长、缺陷态密度少等优点,在光电领域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采用缓冷法生长了尺寸超过1厘米的高质量甲胺碘化铅单晶,并制备了首个基于甲胺碘化铅单晶的平面结构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与相同结构的薄膜探测器相比,器件表现出优异的光电特性和稳定性,响应波长拓展到近红外波段,响应度以及外量子效率提高超过100倍,响应速度提高超过1000倍[1]。
其他文献
Self-host型树枝状铱配合物,是一种分子水平上的主/客体一体化体系,即在单一的树枝状分子中,外围咔唑树枝能够作为铱配合物中心核的自身主体,适合于非掺杂磷光器件的制备。早期,我们通过部分溶液加工的方式(发光层溶液加工+电子传输层真空蒸镀),组装了高性能的蓝光、绿光、红光和白光磷光器件。
作为一种独特的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光学等特性,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其过程简单、易于规模化等特点,从石墨出发,通过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被认为是石墨烯走向规模化应用的一条迷人的途径;然而,由于如此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大量无法修复的孔洞及难以去除的功能基团,其结构、界面以及其特性已不同于石墨烯,这严重限制石墨烯材料在不同宏观应用中的潜能。
纳米间隙电极对是构筑分子器件如单分子晶体管的重要手段[1],以往的制备工艺往往需要借助昂贵的微加工技术如电子束曝光等[2]。这里我们报道了一种简易大批量制备纳米间隙电极对的方法。借助原子层沉积技术所制备的亚纳米精度的三氧化二铝作为牺牲层,结合化学腐蚀技术实现了简易大批量纳米间隙电极对的制备。
给-受(D-A)型聚合物或者小分子为给体,与富勒烯衍生物(如PCBM)共混的两元体系作为活性层的本体异质结(BHJ)型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的效率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因其可大面积制备、柔性等原因,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受到国内和国外众多研究小组的广泛关注[1,2]。
本文报道了一种修饰钯纳米粒子(Pd NPs)的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氮掺杂碳(NGQDs@NC)纳米空心球双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探索了该材料的电化学传感性能,并将其用于新型癌症生物标记物“双氧水(H2O2)”的检测。
三维电极具有电活性面积大、离子和电子传导性好等特点,从而可极大地改善其电化学性能.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具有高储能和优异稳定性的电极材料.目前,由于NiCo2O4双金属氧化物比氧化钴和氧化镍等单金属氧化物表现出更高导电性和储能性能,因而其是重点研究的电极材料.然而,由于晶体结构的限制,所制备Co-Ni氧化物的Co/Ni原子摩尔比基本上都在2:1.
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癌症方法存在选择性差和毒副作用强等缺点,药物传输系统可有效提高药物靶向性、生物相容性和体内滞留时间,在传统抗癌药物、蛋白质药物和光动力学治疗用光敏剂的输运方面存在潜在应用。
研究具有抗癌活性的黄酮类衍生物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对接分析、作用机理及分子动力学的模拟。首先,利用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基于SMILES编码的新型方法、3D-QSAR 中的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与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对作为核因子-κ蛋白激酶抑制剂的一系列黄酮类衍生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多种可靠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当前,各种生物医药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深入理解药物作用的复杂生物过程,提高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效率,并提升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目前和今后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研究内容。
准确获得生物大分子-配体结合构象是理论研究生物大分子中配体分子基态和激发态性质的首要条件,在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RBDD)中尤为重要。分子对接是RBDD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快速预测配体在蛋白受体结合位点中的结合模式以及结合能力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