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赫哲民族迁徙歌》为例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是全篇讲唱中比比皆是的民族语、且与现在称谓相契合、有着重要内涵意义的地理命名,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依据。其次,通过这部叙事文本,对只有语言传承而几乎没有文字记述的赫哲族的文明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再次,在这部独特的艺术珍品以赫哲族语言和“伊玛堪”讲唱形式呈现的同时,也不应失去它在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等方面追寻其“历
【出 处】
:
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赫哲民族迁徙歌》为例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是全篇讲唱中比比皆是的民族语、且与现在称谓相契合、有着重要内涵意义的地理命名,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依据。其次,通过这部叙事文本,对只有语言传承而几乎没有文字记述的赫哲族的文明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再次,在这部独特的艺术珍品以赫哲族语言和“伊玛堪”讲唱形式呈现的同时,也不应失去它在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等方面追寻其“历史记忆”的重要贡献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他文献
唐代永王璘谋逆案受到当代学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事涉玄宗与肃宗之间的皇权之争,以及诗人李白的命运。学者们在讨论永王东下广陵的性质中,涉及到《停颍王等节度诰》的真伪。研究表明,玄宗入蜀途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对永王璘的第二次任命。至于肃宗诏令永王归亲于蜀一事,除了《旧唐书·永王璘传》有载,《新唐书》本传等皆有记载。而玄宗《停颍王等节度诰》文本真实性的确定,对于论玄宗与肃宗之关系,了解玄宗治国治谋略与帝王之胸
《毛诗正义》疏文中有三百多条校文,所述为唐代主要《毛诗》传本在经、传、笺各部分存在的异文.宋代以后的《毛诗诂训传》传本对这些异文作了统一的取舍.本文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刊《毛诗诂训传》这一传笺最早刻本为依据,对此问题作了详细的梳理、比勘,发现宋版对唐代异文的取舍乃是依据《毛诗正义》的校勘意见.通过比勘初唐之后的敦煌《诗经》卷子以及五代《蜀石经》残文,并联系五代两宋《毛诗诂训传》之版本源流,本文认为依据
两周时期建立了较完善的助祭制度,在君统及宗统祭祀体系中,君王、诸王、宗子承担主祭者的角色,其他与祭人员由助祭者和执事者组成.本文主要分析了君统祭祀体系中,对助祭人员的选拔、服饰、贡职及行礼位次等礼仪规定,初步探讨了乡射礼前所行乡饮酒礼、大射前所行燕礼以及大射择士助祭礼仪用乐中的《诗经》作品.重点考察了《诗经》中的助祭乐歌,详细分析了此类乐歌所表现的助祭内容,认为两周时期的助祭制度不仅推动了周代射礼
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是清中叶重要的文学事件,其发生时间集中在嘉庆元年(1796)至嘉庆3年(1798)间.乾隆37年(1772),章学诚随朱筠在安徽校文时,就对袁枚印象不佳.嘉庆元年2月以后,他在信札和《诗话》里对袁枚展开抨击,将其文学思想的弊端归咎于道德的沦丧.从嘉庆元年到2年,章学诚的批判视界转向袁枚的妇学观.嘉庆3年以后,他又因袁枚的《尺牍》与《诗话》中所记轶事,再次对袁枚文论及其伦理基础进行
宋初朝廷对义门胡氏华林书院的旌表,是出于恢复重建孝悌友爱的儒家伦理道德秩序的需要.当时文人咏写华林书院的诗篇,是对朝廷此意图的宣传呼应.这些诗作,在宋代的家族研究、书院研究、政治研究和文学研究诸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应予以关注.
文章阐述了民间传说中文学评论资料的基本形式及内容,介绍了民间传说中文学评论资料的突出特点及意义,提出应加强民间的文学史料的研究。
在唐代科举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类升仙话语,即把科举及第以升仙隐喻.此类话语在科举诗和游仙诗中一体两用,遇和不遇唐人都以升仙来表达,当他们得意、得遇之时,则隐喻为升仙;如果失意、不遇之时,则希望游历仙界.透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展示在唐代科举取士和道家神仙思想双重影响之下唐代诗人幽微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同时也丰富了对唐代科举的认识.
本文以贵州黎平黄岗侗寨的起源传说为例,探讨村寨历史是如何在代际传承中,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被人们建构起来的。
结合《目瑙斋瓦》的指引和阐释,本文拟就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的现代建构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目瑙斋瓦》中对目瑙的记载与目瑙纵歌节由来及其构件要素的描述;景颇族地方知识精英与其他民族身份学者对目瑙纵歌的表述和建构;对目瑙纵歌节的发展过程及当代趋向的思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赛夏族矮人传说在不同时代的变异,然后介绍了祭仪展演的历史演变,然后分析了传说与祭仪之间的互文性以及传达着赛夏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加强了族人对于传说和祭仪传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