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他分享行为如何从人类早期发生发展,受何种因素影响,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关注。儿童在分享时,首先在个人和他人利益中取舍;在分给他人的数量中,还要考虑不同接受者的利益,比如根据接受者物质资源丰富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分享倾向。已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分享,而消极情绪对参与者的影响与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境有关;目前关于情绪,尤其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自身情绪和分享行为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尚不明晰。那么外部情绪刺激如何影响儿童面临自身、穷人、富人利益的分享呢?这种影响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共情能力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共测试218名4~6岁儿童,首先测试儿童情绪感知即共情能力,然后请被试观看快乐(主人公小狮子和其他动物们在玩耍歌唱),悲伤(小狮子的爸爸老狮子死去),或中性(老狮子和小狮子对话)的动画片片段(约150秒)以引发不同的情绪状态,之后儿童同时与贫穷的(拥有1张贴画)和富有的(拥有约50张贴画)的玩偶分享贴画。该分享游戏共进行三次,儿童每次各拥有2枚,3枚或4枚贴画,并自主决定在自己和两名接受者中如何分享这些贴画。研究发现,4~6岁儿童都被消极情绪启动,后测自我报告比前测更悲伤,且共情能力越高启动效果越明显;但在中性和积极条件下儿童一直处于高兴状态,前后测情绪不变。关于总体的分享数量,受情绪启动后4岁儿童的分享行为没有受到影响;而5~6岁男孩在消极情绪下比积极情绪分享更少,这表明消极情绪可能使得他们更关注自我满足,从而减少了分享给他人的行为。关于对不同接受者的分享倾向,4岁儿童显著分给富玩偶更多贴画,而5~6岁的儿童减少了对富人的分享,分给富人穷人一样多,这表明年龄越大的儿童越遵守公平规范,但这一倾向并未受情绪影响。这些结果揭示了外部刺激启动的情绪对不同年龄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对于情绪-分享连接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践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