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利用在运动中更具功能意义的且不同负荷的保加利亚蹲作为后激活增强效应的诱导手段,通过抗阻训练使机体获得刺激,通过对比得出激活前后的数值来证明其实际意义,并探究出相对适宜的刺激负荷和出现最优运动表现的时间。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使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所有体育工作人员能够更加重视单侧运动训练与后激活热身方式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包括百链云、EBSCO、中国知网以及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并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为本研究的设计、分析与讨论提供理论依据。2、数据统计法:应用EXCEL电子表格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整理归纳,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不同负荷保加利亚蹲引发的PAP效应在不同间歇时间点对单腿纵跳摸高和单腿立定跳远的成绩影响进行了分析。3、实验研究法:本研究选择了80%1RM负荷和90%1RM负荷作为本次研究PAP效应的诱导手段。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多组负荷要好于单组负荷,且多组并非越多越好,如果过量而导致疲劳始终处于主导地位,PAP效应则不能被激活。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每组1次,共5组,且组间间歇为1min的刺激量作为PAP效应的诱导手段。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本次实验中,在给队员进行最大力量测试与负重后激活训练时都采用同一型号的深蹲架;激活前后都采用同一摸高器,同一场地和皮尺。通过本人对跳跃能力的一般训练和测试方法的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理解并根据测试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原则,从众多的跳跃能力测试方法中选择了两个:一是立定跳远,二是纵跳摸高。这两个指标均能反应运动员的跳跃能力,且行之有效,测试流程简单,针对性、可控性强。保加利亚蹲和跳跃时都采用优势腿进行。纵跳摸高采用单腿站立,稳定后原地摆臂跳起,摆动腿尽量放松不发力,负重激活前跳两次,激活后每个时间点跳两次;立定跳远也采用单腿站立,稳定后摆臂跳起,双脚落地,摆动腿尽量放松不发力,负重激活前跳两次,激活后每个时间点跳两次。每次测试都采用同一技术动作。实验流程:热身→激活前纵跳摸高或立定跳远→5组×1次80%1RM激活或90%1RM激活,组间间歇1min→激活后4、8、12和16分钟进行单腿纵跳摸高或立定跳远研究结果:1、在80%1RM激活后,单腿纵跳摸高在第12min时出现显著提高(P<0.05)。事实上,PAP效应是指肌肉增强作用与疲劳效应之间的"净差值",受试者在激活练习结束后只有经过适当的休息,肌肉的增强作用才会大于疲劳效应,肌肉的收缩痕迹也才会对随后的爆发力表现产生积极作用。此时,肌肉产生的PAP效应已经大大高于疲劳效应,所以出现了运动表现峰值。这与许多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都在8-12分钟内出现了峰值。在80%1RM激活后,单腿立定跳远在第8min和第12min时出现显著提高(P<0.05)。该跳跃动作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以ATP-CP供能为主,该供能系统基本能在4分钟内恢复,所以在4分钟时出现了提高,虽然提高不明显,但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能推测之后运动成绩提高的潜在机制。由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下肢肌肉不可能发生形态学变化,因此肌肉收缩特性提高的机制更可能是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提高,预负荷剌激增加了肌浆网Ca2+浓度,被激活的ATP酶总量也随之增加,ATP释放能量的速度加快,从而反过来提高了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横桥循环。或是运动单位兴奋水平的提高,即预负荷刺激使运动单位兴奋性提高,运动单位募集增加,运动单位同步性提高,从而使肌肉收缩能力增强。2、在90%1RM激活后,单腿纵跳摸高在第8min和第12min时出现显著提高(P<0.05)。有研究结果显示肌肉力量大的运动员似乎更容易诱导出更强的PAP效应,也需要更长的间歇时间。此次实验的受试者下肢力量较强,有的甚至达到保加利亚蹲140kg,故能在激活后连续的第8和12分钟出现运动表现的提高现象。在90%1RM激活后,单腿立定跳远在第12min时出现显著提高(P<0.05)。此时,ATP-CP供能系统已经完全恢复,疲劳效应也逐渐减退,PAP效应出现超越疲劳效应的趋势,出现了较高的运动表现。研究结论:80%1RM和90%1RM保加利亚蹲激活后,跳跃能力几乎都在8-12min之间出现提高。相对于90%1RM,80%1RM负荷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