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的心理現象对漢儒蔡邕的意义和使用--以《琴操》为基础

来源 :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nd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i Yong蔡邕(ca.133-192)is known to 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brilliant Confucian scholars of his time.His oevre comprises,as we learn fom Cai Yongs biography in the Hou-Han shu,more than a hundred single contributions.Among his works is,though largely neglected,also the Qincao琴操,a small collection of stories related to about 50 qin pieces,introduced by a preface which evidences Cai Yongs expertise as a musician,namely as a master of the zither qin.
其他文献
有别于西方鲜明的生命个我意识,中华文化语境下儒家有其独特责任使命担当下的个体意识.张载《西铭》思想就是其典范体现之一.《西铭》借易学的语境,基于天道性命的贯通,本乎天地人三才三而通贯为一的性命之理,着眼个体之"我"对于三才之一的人的角色承当,从"我"出发,为"我"构设了性命之理的生命大语境,生命终极承当与实现的宇宙大家庭语境,浸润礼、仁、孝的生命人文价值语境,开示了"我"对宇宙大家庭的认同承当,以
周敦颐被尊为理学开山之祖,黄百家指出:"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宋史?道学传序》亦称:"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而周敦颐的出现,则一转误入歧途上千年的儒家学风,而接续了孔孟天道性命之学.张栻《道州建先生祠记》:"以孔孟之遗意复明于千载之下,实自先生发其端."周敦
阳明“良知说”究竟有怎样的积极面相是当今学习、研究、传播阳明心学首先必须了然于心的课题。考之阳明心学义理脉络,务实践行、修行工夫、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四大精神贯注其中,这些精神不仅是阳明心学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阳明心学贡献于现代社会的积极资源。
自从孔子以来,君子小人之辨一直是儒家的核心论题.从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到陈确的"使小人渐变为君子"(《陈确集》),体现了儒家对小人的理解的加深和处理方法的改进.王夫之作为陈确的同辈,虽然没有像陈确那样明确地要化小人为君子,但是也倡导要满足小人的适当欲望、给小人以应得的位置,而不是简单的排斥.
外王是内圣在社会政治乃至宇宙生态领域中的实现.由于内圣在历史情境中或者归于无从确证的传说,或者处于圣、王分离的状况,所以儒家外王说基本上不是对社会历史实际的记述,而是关于社会政治和宇宙生态的理想表达或制度设想,其不朽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批判现实、改良社会的思想资源.
荀子的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体系,其中所论证的诸多观点对现代社会治理仍具有借鉴价值.本文所探讨的是荀子关于伦理秩序和法律秩序的理论,这一理论深邃、细密,有很多值得讨论和发掘之处.
众所周知,退溪将四端与七情配属于理和气,并将其分别规定为"理发而气随之"和"气发而理乘之"。当进行这样的区分时,便出现了四端与七情成为两种所从来不同之情的疑问。进而,退溪虽将四端和七情都规定为善,但却最终导致了四端和七情中似乎各自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善。即退溪的四端七情论中存在着两个种类的情和两个善。这是由曾经与退溪展看论辩的高峰提出的问题,而退溪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未能完全为高峰所接受。
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原本不在儒家"五经"之列,只是附属于"五经"之一《仪礼》的一部礼学资料汇编.由于小戴《礼记》中蕴含着丰富而重要的思想价值,因而先是于曹魏时被列于学官,设博士;后又于唐代撰作《五经正义》时,被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礼记》一书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礼记》最全面、最集中、最系统地论述、阐释了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天道人伦观念、心性教养的途径和
聖人一體之仁之教是王陽明學說的重要理論,也是王陽明晚年時期講學的一大焦點。所謂聖人一體之仁之教,是結合聖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點與孔孟儒學系統中仁的概念,強調聖人之教,正是《大學》所言大人之學,教人「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雖然王陽明並非是第一個將萬物一體觀與仁之概念兩相繫聯的思想家,但將一體之仁之教的詮釋置於《大學》致知格物之心學詮釋視域中,揭橥一體之仁之教的倫理價
研究儒家思想的历史等于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支,这说明儒家思想乃是个学术的研究对象。大体来说,史册留名的儒家大师均是学术界上最活跃的、著书最多的、影响力最深远的学者和政治家。问题是,这个现象与原本孔儒思想相吻合吗?孔夫子本人多次强调,道德行为的修养远比学问的进修重要。在一方面是,纯学术的追求都应该在修身养心等活动之后才进行,另一方面是孔夫子对"学问"这概念的定义很宽厚,不一定非得学历很高的人方能叫有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