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170例患者临床观察,总结分析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对象和方法:本组患者170(男98,女72)例,年龄18~76(平均45)岁。盘内注射5例,盘外注射165例。平均病程3月(0.5~41个月)。全组病例均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经CT或MR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合并有腰椎骨转移癌1例、Ⅰ度腰椎滑脱3例、腰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5例、腰椎间盘突出物或后纵韧带钙化11例、2个及多个椎间盘同时突出者16例。其中L1~L2间盘突出3例、L2~L3间盘突出5例、L3~L4间盘突出8例、L4~L5突出97例,L5~S1突出68例。方法:术前30min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ml稀释的地塞米松5mg。1、盘外注射:患侧向下侧卧位或俯卧于X线检查床上,局部麻醉,L1~L5间盘突出者在相应椎间隙正中向患侧旁开7~9cm,与皮肤呈45°~60°夹角进针。L5~S1间盘突出者在L4~L5椎间隙正中向患侧旁开5~7cm紧邻髂骨翼上缘进针。侧位透视针尖经相应椎间孔中上1/3处达椎体后缘,正位透视针尖位于椎弓根内侧缘。用空针测定呈负压,无血液及脑脊液流出后注入欧乃派克1ml作硬膜外腔造影。侧位见造影剂在硬膜外腔呈线状显影,正位见造影剂位于椎根弓内侧的椎管内,无造影剂沿神经根鞘流出椎管外。然后将600~1800单位注射用胶原酶溶于生理盐水2~6ml,一次性缓慢注入后拔针。术后嘱患者取患侧向下侧卧位8~12h,嘱3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2.盘内注射:正位针尖位于椎间盘正中,侧位针尖位于椎间盘正中稍偏后。将300~600单位胶原酶溶于1~2ml生理盐水内,经穿刺针间断、缓慢注入。术后疗效评价以4月后症状体征变化为标准。疗效评价分为4级。优:直腿抬高试验大于70°,腰腿痛消失,无脊柱侧弯,肌力及皮肤感觉正常。良:直腿抬高试验大于70°,劳累后偶有腰痛,体息后可自行缓解,下肢及腰部活动不受限。可:直腿抬高试验较术前增高,但小于70°,常有疼痛,活动受限。差:直腿抬高试验及疼痛均无改善。结果:1、术后随访170例患者1~48月,136例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0%;111例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优良率65.29%;无效34例,无效率20%,其中再次行胶原酶注射治疗者6例,2例有效。分析无效患者原因,考虑与突出物较大、合并有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物或后纵韧带钙化有关。2、在随访期间症状曾经基本或完全消失,但治疗半年后症状又复发的有16例,占9.41%,分析复发患者原因,考虑与不佩带腰围、从事重体力劳动及久坐有关。反应:盘内注射5例,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重度疼痛反应3例,占60%,2周内患者无法下床,需靠口服镇痛药及理疗热敷后方能缓解。盘外注射165例,疼痛反应较轻微,其中出现椎间盘炎1例,胶原酶误入蛛网膜下腔2例(经腰穿及脑脊液置换治疗恢复)。结论:经椎间孔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方法简单,损伤小,较为安全,适应证范围较广,术后反应较轻,疗效较为满意,是单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如患者突出物较大、合并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物或后纵韧带钙化,建议选择其它治疗方法。治疗后佩带腰围、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及久坐可减少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