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山濯濯到珞珈黉宫——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研究(1928-1937)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1928-1937)为研究对象,关注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从童山濯濯的荒山旱地至崇宏壮丽的珞珈黉宫的建设过程。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928年武汉大学择定东湖珞珈山为校址,整个校园建设分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直至1937年黉宫楼宇基本修筑完成。这次大规模的、持久的、从无到有的校园建设活动是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化发展的有益尝试,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璀璨星空中不可忽视的一颗明星。本文通过文献挖掘、人物访谈和实地调研获取相对完整的史料,并加以分析、互证、对比及归纳,以多元的历史视阈厘定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建设特质,包括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选址及规划的研究、设计历程的研究、施工建造的研究以及其特质归纳的研究。本文试图以跳出建筑设计的视阈去理清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建设过程,除了研究谁设计的?如何建造的?还关注设计主体在营造活动中的话语权如何,时代政策、经济支撑、建造组织制度等对建设过程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些发光点是被遗忘了的?本文试图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看作一个多元的有机整体,关注建设过程中各环节各元素的关联性,挖掘近代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历史内涵,理清其在中国近代建筑现代化发展中的定位,弥补既往研究在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历史及演变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我国近代建筑史中关于教育建筑的研究。论文首先梳理既往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确定研究的方法、基础以及目的,其次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建设过程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梳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选址及规划演变的历史,了解影响选址及规划的政策,经济等背景因素,梳理出早期建筑群的五次选址经历、四次规划理念的提出和三次规划布局的演变,为下文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设计及建造研究做铺垫;第二,根据档案馆藏文献及设计图纸厘定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设计历程,共分两个阶段展开,分别由开尔斯、李锦沛、石格司、景明洋行和莱文斯比尔等个人或团队展开建筑设计及结构设计,其中大家所知晓的开尔斯是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总工程师师,而本文则更多关注开尔斯之外的其他参与设计的建筑师和结构师,同时关注设计团队对于中西建筑形制和建筑技术的融合探索;第三,研究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建造过程,根据设计图纸、承包合同、相关书信公函等内容梳理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工程招标、施工准备及工程建造过程,发现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施工建造过程是中国近代建造组织关系法制化、建筑文件规范化过程中的有益探索,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建筑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第四,在校园价值形态、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等方面将武汉大学与同时期其他校园展开对比性研究,归纳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多核立体的向心型空间布局、折衷中西的建筑形制、多元创新的建筑技术、现代化的建造组织制度上;最后,希望通过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研究来厘定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历史内涵,阐述其在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探讨其建造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限制而导致的局限性。总之,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建设过程是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有力探索,其在各方面的尝试均对当代的中国建筑地域性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全文共字符187126个,图164幅,表28幅。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T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招募及BCP成骨作用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BCP植入创伤引起的T细胞炎症反应在BCP诱导成骨过程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首先,采用常规手术和微创手术方法将相同量的BCP支架植入小鼠腓肠肌内,在术后4周通过H&E、Masson和免疫组化(IHC)染色观察BCP成骨效果的差异;在术后1、4、7、10、14天的连续时间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BCP周围细胞分泌炎症因子TNF
学位
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控,这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1。肿瘤细胞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的间质细胞相互作用,调节效应细胞与免疫抑制细胞的比例及功能,从而改变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特征,影响患者预后~2。大量研究表明PD-1和CTLA-4等免疫检查点分子(Immune checkpoint)的持续性高表达是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形成
学位
实验目的: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HGF)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针对每一个HGF家系设计一种针对性的靶向药物,是不现实的。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无论致病基因如何,最终都会通过促纤维化通路产生纤维化反应。因此,如果有一种因子能够靶向抑制这些促纤维化关键分子,它将有潜力成为一种广谱性的抑制纤维化分子。而Micro RNAs(miRNAs)就具有
学位
第一部分EGFR信号通路调控口腔鳞癌细胞外囊泡miRNA分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目的:口腔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异常活化是口腔鳞癌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肿瘤恶性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部分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EGFR信号通路对口腔鳞癌细胞外囊泡miRNA分泌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对比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口
学位
研究目的:体外探讨外源性腺苷分别对成骨细胞形成和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接着制备搭载有腺苷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同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通过该载药系统中腺苷的缓释,在促进大鼠颅骨缺损愈合的同时减少腺苷药物副作用的产生。材料和方法:应用CCK8实验分析不同浓度的外源性腺苷、S3I-201(一种STA
学位
大多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使用寿命期内就产生裂缝,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技术方法,因此探索其开裂机理,能为实际工程提供安全保障,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混凝土是一种由粗骨料、水泥砂浆、孔隙组成的多相复合人工材料。已有研究表明混凝土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与其微细观结构、养护条件及赋存环境密不可分。随着数值算法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值分析方法逐渐成为认识和分析混凝土细观力学性能与宏观力
学位
报道江阴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例因腹痛、腹胀就诊,初步诊断为肠梗阻急诊收入院的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既往无腹腔手术史及术中发现腹腔脏器被膜状物包裹,且伴有大网膜缺如的畸形表现,术中诊断为腹茧症,行肠粘连松解术。术后2例患者均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均恢复自主肛门排气、排便;其中1例患者在出院后随访过程中又发生肠梗阻2次。本文将分享2例腹茧症的诊治经验,并总结既往文献报道经验。
期刊
目的: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属于疱疹病毒科成员,是人类常见的病原体。根据血清型不同,HSV分为两个亚型:HSV-1和HSV-2。其中,HSV-1能够通过皮肤、呼吸道和黏膜的密切接触传播,引起人类疾病,如唇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及疱疹病毒性脑炎等。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生殖器疱疹。两种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是病程进程快,复制周期短,急性感染后引起终身
学位
目前,卫生填埋是处理城市固体废物(MSW)所常采用的一种技术。垃圾渗滤液作为MSW卫生填埋的副产物,处理不当会对环境、动植物和人类产生长期潜在危害。中老龄渗滤液存在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浓度高、氨氮浓度高、碳氮比低和水质水量变化大等问题,采用单独的物化方法或生物处理技术很难达标排放。低氧环境能促进复杂化合物的水解酸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因其高效的除污能力而备受关注,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
学位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高速公路投资体制改革,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对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合理应对当前高速公路网络需求预测失准,规划空间布局不均衡,规划调整随意性较大,对社会效益和风险考虑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投资视角切入高速公路网络规划研究,按照理论研究、方法构建、模式创新、实证分析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基于多元投资的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布局优化模式,为交通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决策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