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及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两种固定方式对相邻节段及骨折椎体应力的影响,并探讨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1)纳入符合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诊断的患者,根据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证候诊断。(2)回顾性研究从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经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的患者,依据手术固定节段的范围将患者分为长节段固定组、短节段固定组。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ASIA神经功能分级;测量患者Cobb角、固定节段Cobb角,计算后凸矫正率及矫正丢失率;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3)建立T9-L5节段模型,模拟L1椎体骨折,并建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长节段与短节段内固定模型。将模型导入软件,在胸9椎体上方垂直施加负荷及弯曲力矩,模拟脊柱前屈、后伸运动,分析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及骨折椎体位移等情况。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共纳入45例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的患者,其中有38例为单节段重度骨折患者,7例患者为非单节段重度骨折。经辨证分析有9例患者表现为肾阳亏虚证,其中有7例兼有血瘀气滞证;有23例患者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其中有18例兼有血瘀气滞证;有13例患者表现为脾肾两虚证,12例兼有血瘀气滞证。(2)长节段内固定组17人,均为女性患者,年龄(73.29±4.73)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9个月;短节段内固定组21人,女性18人,男性3人,年龄(71.33±5.6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4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发现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后凸畸形均得到较好的矫正,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后凸畸形矫正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发现两组均存在一定的矫正丢失,但长节段组末次Cobb角与术后一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节段与长节段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1%、32%(P>0.05)。长节段组术后有5例(29.41%)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短节段组术后共有6例(28.57%)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0.05)。(3)有限元分析提示两组模型中T10椎体及终板的最大应力值相近,但是长节段组L4椎体应力、L1椎体应力及位移均小于短节段组。椎弓根螺钉应力主要位于两端的螺钉,远端椎弓根钉应力较大。结论:多数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患者以肝肾阴虚为本,其次为脾肾两虚及肾阳亏虚。两种固定方式对内固定近端相邻节段的应力影响没有明显差别,但长节段固定可减少骨折椎体的应力及位移。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及短节段内固定术均可用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骨折患者的治疗,对于伤椎不能置钉、伴严重后凸畸形或需要截骨的患者应选择长节段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