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昆仑造山带是一个长期演化的复杂增生造山带。该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即震旦纪-寒武纪扩张形成的秦祁昆洋(原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从奥陶纪至三叠纪连续向北侧塔里木板块之下的俯冲,塔里木板块向南增生过程,地史跨度达500多Ma。 震旦纪-寒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原特提斯洋。在塔里木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之间存在一个多岛洋盆过度区,过度区由亲塔里木板块的三个微陆块分布其间的小洋盆、裂谷盆地或裂陷海槽构成。奥陶纪开始原特提斯大洋板块沿多岛洋过渡区南缘康西瓦-苏巴什一线开始向北俯冲,使上盘多岛洋区变成岛弧。之后,大洋板块向南退缩,沿俯冲带形成的增生楔向南推进,位于增生楔北侧的岛弧也随之向南跟进。其间经历了晚奥陶世和中二叠世末两次弧/陆碰撞和随之发生的俯冲方式的转化调整,出现统一过程的阶段性构造体制变化。晚二叠世-三叠纪,特提斯洋不再发生洋底扩张,残留盆地被大量陆源碎屑充填的同时,受南侧发生裂离的冈瓦纳大陆块体向北的挤压,残余洋壳继续向北被动俯冲,盆地沉积物发生褶冲变形,于侏罗纪隆起成山,也最终完成了洋陆转化。 受地质背景控制,西昆仑造山带增生演化过程的成矿作用也很有规律,总体是矿种和类型由简单向多样转变,成矿潜力从弱到强转变。主要成矿作用发生在三个演化阶段。最早在震旦纪-寒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的小洋盆等裂陷盆地中产生了从基性侵入-火山和火山喷气—沉积作用有关的磁铁矿—赤铁矿。晚古生代为典型的沟—弧—(多)盆构造体制,沿早古生代弧陆碰撞带再次伸展形成的断续相连的三个裂谷盆地构成西昆仑一个重要的铜铅锌成矿带,有6种成矿类型。三叠纪—侏罗纪残余洋壳的向北俯冲,形成了西昆仑造山带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带,同时在也发生了极不均匀的变质作用,形成三个规模不等的热变质穹隆构造。与岩浆侵入和热变质穹隆有关的成矿作用是西昆仑造山带成矿的最高潮,构成西昆仑最具找矿潜力的成矿带。洋壳熔部分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类形成斑岩型铜(银)矿,被洋壳携带的深海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形成稀土和稀有金属矿产。热变质穹隆形成变质改造—热液脉型与变质级别相吻合的铁、铜、铅、锌、金、锑、汞矿。早古生代增生楔中的远洋沉积岩为热隆成矿的矿源层,一种是冷水沉积的富铁泥岩,另一种是洋底热水成因的铁铜铅锌矿(富金锰镍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