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二十多年间,他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如《青衣》、《玉米》、《推拿》等一系列佳作,屡次斩获国内外重要奖项。毕飞宇对其文学创作的风格有着明确的追求,并在其作品的叙述结构、语言描写等各个方面展开实践。“典雅与纯正”、“精致与朴素”,这种鲜明的风格特征在赋予了其作品精彩绝伦的文学性的同时,也为其海外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考验。法国是毕飞宇海外文学之旅的第一站,正是通过其法译本,毕飞宇才打开了通往世界文学的大门。而他在法国获得的成功与其法译本的风格再现程度有着很大的关联。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毕飞宇法译作品的风格再现问题研究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其六部法译本中原作风格再现的异同,以期对文学翻译中风格翻译的实践及研究做出一些思考。本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旨从国内毕飞宇创作风格的研究出发,结合具体的原文本,总结归纳毕飞宇的创作风格并简要介绍其作品的法译之旅。通过对毕飞宇法译之旅的梳理,论文将对其目前被翻译到法国的六部作品以及三位法国译者的相关状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性的文章,从“以轻取重”这一风格特色着手,以叙述结构及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两方面为基础,对毕飞宇六部被翻译成法语的作品进行考察,明确在这六部作品中体现出的“毕飞宇式”风格及其变化发展。第二章从刘宓庆的风格翻译标记理论着手,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展开其六个法译本的风格再现状况的比较研究。首先从风格的形式标记着手,从语域、句法、词语、修辞这四个方面,以三位译者为单位,考察他们处理风格再现的方法及其效果;其次从风格的非形式标记入手,以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法国主流媒体评论、相关译者的副文本以及读者的网络反馈,从宏观上考察三位译者对作家表达方式及创作技法是否正确把握,六部译作是否切合原作的格调、思想感情,是否展现出作家的精神气质以及法国读者对毕飞宇风格的接受状况,从而进一步把握毕飞宇六部法译本的风格再现状况。第三章从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着手,通过对比分析毕飞宇三位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个人风格标记与原作风格标记的融合现象,试图对文学翻译中原作风格再现的实践和研究做出一些思考。首先,论文借用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对三位译者的文化身份及个人翻译风格进行评述,并结合第二章的分析成果,探究翻译过程中的风格标记融合状况;接着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影响文学翻译中风格再现的各种因素,在刘宓庆翻译风格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风格再现处理方法,以期为文学翻译中风格传译的问题作出一些贡献。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毕飞宇法译作品风格再现状况的研究,一方面加深学界对毕飞宇在法国译介状况的了解,更一方面则以具体的译本分析实例来验证:风格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素质,是可以见诸于“形”,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在翻译中再现。